[这个贴子最后由虫子在 2005/12/05 06:29am 第 5 次编辑]
[color=#FF1493] 爱心在行动
她叫付明圆,今年十二岁,上小学四年级,付明圆已找到亲生娘,但几经周折又回到极乐寺,她说十六岁便想落发为尼.
[color=#00CED1]孩子们都有最纯真的眼睛
她叫付明金,今年七岁,上小学一年级.
2005年12月3日早上九点,我应邀来到莆探,参与了今天的“爱心行动”。同行的老羊是莆探的创办者,也是莆探爱心行动的策划组织者;蔡晨晖是湄洲报的记者;我打趣说:自已是老羊的跟班,跑腿。老羊把一个大号的腰包放椅子上一搁,笑着说:喏,这便是我的包,今天你背了。瞧,这羊领导的形象就出来了。可话说回来,这一路他的包压根我没替他背过,甚至连摸都没摸上,那羊咩咩地说:这大号的包还只能由自己来衬,到你身上变形了。
*艳艳
跟着坐上开往仙游的公共汽车,十二月的阳光还是散发着热烈的温度,一如我们此去火热的心情。下了车直奔仙游二中,此次活动主要连络者曾德梅老人早已守候在学校门口。简单的进行自我介绍,曾德梅老人就领着我们朝学校内走去,这次爱心行动的目的主要是考查曾德梅老人送过来的近十份贫困学习调查表,然后定下今年新增的“一对一爱心行动”的受益人。第一个被调查的人:* 艳艳,女,出生89.1,父早逝,母外出打工,奶奶80多岁,哥哥在泉州跟别人学手艺,艳艳年学杂费千把来元,寄宿月生活费及杂费开销百来元,这些开支已让贫困的家支撑得残喘飘摇,在与我们交谈中艳艳的眼圈红了几回,但挺要强的她只是低低头,一会儿抬起脸来又是一幅平静的模样,艳艳说现在过得去。回教室上课时,她一再询问会不会把她的情况在学校公布,并请求我们不要说。曾德梅老人告诉我们,这孩子要强,不肯让同学知道家里状况,他已经到她居住的村庄调查过,村里的人都说她家穷,衣服大多都是别人送的。可这女孩就是不愿向学校透露自己家庭状况。面对这,我们只能轻轻叹了口气,这样她将失去被攒助的机会。必竟我们选择被攒助者是一些生活实在过不去,实在贫寒的学生,受扶助的名额有限,在献爱心行动中我们的力量还是微弱的。
曾德梅老人
http://aixin.xyjy.com/ (热心人士为曾德梅老人开办的网址)
接着我们赶往第二个家庭,搭上一段路车,在车上我挨着曾德梅老人坐,有机会多了解曾德梅老人。
曾德梅老人今天七十有六了,是仙游县助学联合会副会长,仙游县扶贫济困促进会副会长,仙游县关工委副主任,仙游县少年委副主任,莆田广电中心仙游广播电视台行评、新闻监督员,曾荣获2003年首届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04年首届十大老年新闻人物,面对这一系列职位与荣誉,你是很难与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穿着中山装朴素的老人联系在一起,曾德梅老人一路步伐稳健,极为善谈,通过我不断询问,了解到老人的几个子女均已成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人自己也有退休金,生活原本平静舒坦,可是退休后以后的日子,老人有更多闲睱的时间,看到了很多贫困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渴盼读书的眼睛,老人的眼潮湿了,他首先是以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支助这些孩子,可是自己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他想到自己的童年,想到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想到了这些孩子们的将来,曾德梅老人毅然走入帮扶贫困生这一条漫长的路,至目前止,由老人牵线搭桥一对一扶持贫困生人数近二千人,就是说有近二千人的贫困生又可以坐进宽敞的教室里。
曾德梅老人又对我呤诵起自勉诗:“六十退休志不休,丹心奋起重开头。弘扬助学做贡献,余热生辉花更红。”老人脸上微笑着,阳光透过车窗均称的在老人脸上灼起亮光,我仿佛听到老人心底里飘出的自豪与满足。
下了车,我们徒步向濑店土山村走去,老人手里一直拎着一个装满贫困生资料黑色公文包,我赶紧接过,哎,还挺沉的,而老人每一天都提着这一个公文包走访贫困生,调查摸底,填表确认,想想这些年来山村小道上奔波着一个发白、瘦弱、身穿中山服的老者,心里不由的感动了。
付娜,97年出生,具体月份不详,左眼严重色盲
第二个走访的学生叫付娜,女,大约是在1997年出生,目前在赖店中心小学二年级就学。奶奶叫付彩凤,小女孩是一个深夜被丢弃在付彩凤奶奶家,那时小付娜约二个月大,付彩凤奶奶于是收养了这个女娃,最初以为养不大,被丢弃的孩子大多是体弱多病,是付彩凤奶奶含辛如菇把她养大成人,付彩凤奶奶没有其他任何亲人,眼睛已看不清物品,满脸是皱纹,身体状况不甚好,家里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有的收入全依赖于奶奶在屋子后门养的二十多只鸡鸭,她们住的屋子用破烂发霉来形容不为过,锅里的一锅稀饭熬得糜烂,桌上几碗菜焦黑,而屋后养的鸡鸭散发着一阵阵腥味。
付彩凤奶奶担心地说她这把年纪,过了今天就不懂明天的人,总想把孩子再转送给哪一位有爱心的人士收养,可是孩子不愿,也没人要这孩子,(注:孩子的视力有问题,经我们简单的测试,左眼有严重色盲,分不清颜色。)这孩子也太懂事,她说奶奶死了她跟着死。奶奶说完就哭了。我搂过付娜,轻轻问:“愿不愿和我回家,到我家去”。付娜摇摇头:“不行,我走了奶奶会哭的。”蔡晨晖记者忙着拍照,询问一些细节,在本子上记录着,我又一次认真打谅这二间杂乱昏暗的土屋子,心里翻动着一种悲凉。
说实在我没办法伟大,也没办法象曾德梅老人那样为这些贫困的孩子不停的奔走,但面对眼前的情况还是不由的心酸。共产主义是理想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将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享资源,而在朝我们宏伟目标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越大,社会现象出现二种极端,有时不由得让人茫然。
付娜已确定为我们新增的一个被资助的学生。
在路边简单吃过午饭,一人一碗汤面,老羊买了单,接着我们又赶往下一家。这也是一个极端贫穷的家,七十多岁的奶奶,一个神精略有问题的爸爸(今年48岁,没有成家),付碧清是他家收养的,付碧清略显得弱小,据介绍该有九岁,可看模样只有六、七岁光景,付碧清读小学一年级了,身上穿的一件衣物过长不合身,又脏又黑,邻居红着眼圈介绍孩子的爸爸有疯病,好一点也会蹬三轮车帮贴家用,可时不时就犯病,被警察抓了好多回。奶奶眼睛已近瞎了,拄着杖摸着走,家途四壁,邻里们常接济她们。例行公事般采访,拍照。时间有限,我们没法停留更多时间,今天要走访四个贫困学生,而时间已是下午二点了。
最后这一个更特别。穿过田埂,在远处那座山包的前面有一个尼姑庵,庵名“极乐寺”,庵并不大,却干净明亮,三个约十岁光景的女孩,头碰着头,趴在洗得发红的砖地板上画画,不时传来她们高兴的笑声。看到陌生的我们,她们并没有太多的惊哑,继续画着她们的画。曾德梅老人已来过几次,对这里的情况易常熟悉,他大概介绍了一些庵里及几个被收留孩子的情况。整座庵里现只有三位尼姑,七名被人遗弃的女孩子,二位年长的尼姑行动已经不便,真正操劳打理这座庵的是眼前这一位四十多的尼姑,慈眉善目,光着脚,很壮实很亲切。
她笑着把这些女孩全唤过来,一个一个对我们详细介绍,有一个女孩已申报“春蕾”计划行动,听到这里面有几个孩子已找到亲生父母或被人领养过又送回来的过程,听了不禁让人唏嘘。蔡记者很细致的记录着,我一旁静静听着,眼前这位尼姑让人敬佩,她入佛门的经历是平淡,在她年纪二十五六岁时因与这里原来的一个老尼有缘,忙完农活常过来帮老尼打扫,学念经,而庵里原来还有一位老尼的续承人,不堪寂寞终于逃进红尘,她却毅然消发为尼,承了老尼的衣钵。这二十多年来,她清守着寺庙,干着农活,过着清静安祥的日子。而当这几个孩子被丢弃在她的庵门前(其中有二个已是咽咽一息),她本着佛缘与善念,抱进庵内尽心哺育,同时也请求善徒收养她们,只是孩子们与她们这个姑姑已如母女般亲密。看了看她们吃的,稀饭地瓜,豆腐青菜,很简单的素食,孩子们却一个个健康活泼。可是孩子上学却成了她的心事,尼姑庵能避风雨,饱三餐,可是却无法为孩子交得起学费,而庵门冷清,香火善金不是很旺,原本佛门讲究清冷,可是对这些孩子,这位尼姑说:有必要让她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知识,将来何去何从由孩子们选择。
在庵门前与孩子与这位慈祥的尼姑姆姆合了一张影,我们得结束今天的行程,孩子们念念不舍与我们招手道别,走了,走了,我们的身后留着太多一张张期盼的笑脸。
2005.12.3晚记
[wma]http://202.109.208.242:8000/wma8765/new2/925/1.wma[/w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