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06|回复: 12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7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词坛的大内高手/ 玉石间插红点翠/ 芳馨绵绵飘远/ 你是否感到锦幄的窒息/ 并刀破开的香橙/ 露出大宋的败絮/ 马滑霜浓的无奈中/ 踏入江水的呜咽/ 而你已江月里沉睡/ 如一园银荷风举/ 松绿色的芙蓉浦/ 随着吴娃的桨声/ 时间的背后隐隐浮现/ 一如长安时的回忆
           ——十四行《周邦彦》
     词坛的大内高手
     玉石间插红点翠
     芳馨绵绵飘远
  公元一0九七年,在外已漂泊了十一年的周邦彦被招回京城,任国子监主薄。次年六月,向哲宗重进《汴都赋》——他的第一次呈献,是在元丰六年,这年他二十八岁。当时,神宗命左丞李清臣朗读,因篇中“多古文奇字”,渊博的李清臣竟不能识,只得按偏旁来敷读。周邦彦一鸣惊人——有些如时下的一些诗歌,尽想在语言上令人吃惊,试图博取些什么,但与“诗”无关。
  总之,四十岁后的周邦彦的仕途似乎顺利起来,直至政和六年,他六十一岁这年,提举大晟府,相当于国家音乐总监。这当中,除数年的外出做官外,他基本过的是一种“京华倦客”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决定了周邦彦词章的总体格局:玉石间插红点翠——他是一位形式主义大师,他将柳永所开拓的慢词,在音律上进行了完善,定型,并对日后的词史产生了无人能过其右的影响。关于形式主义,如今的处境似乎并不美妙。当我们进入周邦彦的《片玉集》,就仿佛进入了一片人工雕琢的江南园林,眼前呈现出一座座华丽而精巧的古典建筑,直令人赞叹不置,尽管里面常常空空如也。但对于形式主义爱好者来说,这就够了,这些才是永恒的,建筑里面的用品,或所谓思想,激情,每个时代都是不一样的,不确定的。
  这不由令我联想到现代新诗的境遇:由于缺乏严格的形式约束,绝大部分的古典诗意,就象蓄水池的水一般在新诗中泄漏净尽。现在,展开在新诗面前的,更象一个辽阔无边的跑马场,谁都可以上去驰骋一番,快意一下,即使一些不堪入目的动作,也会在某个小圈子引起几声喝彩。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无人管理的跑马场因为过于空旷无序,而不太好安置观众席,因而只剩有感兴趣的游客或评论家不时地前来猎奇——面对这一读者散失,演员往往是观众,观众亦往往就是演员的混乱状况,形式主义者完全可以扭头不屑。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古典诗的形式之美,它的能量也还是有限度的,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新诗中追求日久之后,再回头阅读那些曾经热爱无比的古典诗歌,对其中的相当数量有时会突然产生一种淡淡的失望感,单薄感,不尽意感——这种感觉的后面,显然有着许多的因素在发生作用。现在,我想接着形式主义爱好者的观念反问到,一座无人居住的精美的古典建筑,无疑是珍贵的,但同时,它亦已归于历史,它的价值已经定型,可以估算。而另一些古典建筑,或许称不上华美,但现代人仍可以不时地寄居其中——那么,这建筑的价值就无法估量,或者说是无价的。所以,尽管形式主义的爱好者可以把周邦彦称作宋词里集大成的杜甫,但周邦彦终于不是杜甫。周邦彦的词如果仅选十余首来读,令人佩服不置,有着江南园林一般的诱惑。但如果游遍了整个《片玉词》,则反而有一种窒息感——它与繁华已极,步入逼仄之途的北宋王朝末期,呈着一种“照花前后镜”的关系,直令人想出去呼吸旷野的清风。
     你是否感到锦幄的窒息
      并刀破开的香橙
      露出大宋的败絮
  但这间虽狭小却迷人的锦幄,曾居住过周邦彦的一个著名的传说:周邦彦——这位当时最著名的词人,与李师师——这位当时最著名的艺妓正幽会时,突然,皇上也来玩了——真是一个君臣同乐的时代。慌乱中,周邦彦只得躲到李师师的床下,听着外面徽宗的殷勤:你瞧,我带来了一颗新橙,刚从江南进的,第一个献给你,云云——总之,是一段情场嬉语。脱身后,周邦彦将此次遭遇隐括成《少年游》,并因而获罪。此说流传甚广,近人王国维已力辩其惘。实际上,这首《少年游》,是一首真正的爱情诗杰作,它的钻石般的价值与名声,根本就无须借助皇袍的色彩。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
    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小令仿佛是于不经意间,偶得的一篇佳构,说它是一部微型独幕剧也不为过,场景,人物,对白,无一不具。然而,它确实又是一首词,纯粹的诗,在十一行,五十一个字中,容纳下如此完整的戏剧性空间,在整个古典诗词中,都是罕见其匹的。以“并刀”对“吴盐”,“水”对“雪”,诗境在这一组晶晶闪亮的词语中拉开帷幕。随后,女主角亮相——一双纤纤玉指,破开一只新橙——这一画面特写,及新橙的隐喻,足以使我们联想着一对恋人幽会时的甜蜜。场景或诗境继续展开:华美的帐幔刚好薰暖——不仅寓意着情人间的爱意在微妙地升温,亦暗示了幽会的季节,室外的空间,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兽形的香炉不断地飘散香气——亦浮动着令人迷醉的氛围,甚至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了那个繁华已极的时代的一种颓废。“相对坐吹笙”——“相对”,是一种凝固的姿态,而“吹笙”,则是一种动态,并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就在这流动着静止的美好时刻,两个相爱的人音乐中溶汇了——那个一直隐于光线后的男主角,也在这个时刻,令我们依稀感到了那一袭书生长袍的晃动。词的下阕,整个都是女主角的对白,与无限的依恋,挽留:还打算到哪儿歇宿?城上已打过三更——这个时候,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霜,会使马蹄闪失,哪儿还有人行走!别走了(你怎能把我一人留在这无边的寂寞)——虽然最后一句潜台词,女主角并没有说出,但读者无疑已深切地感觉到了。而整首诗也就在这微妙微茫的时分,拉上了帷幕。
  赏析周邦彦的这首《少年游》时,我忽而想起了英国大诗人勃郎宁的一首十二行的名诗《夜会》,这两首爱情诗之间有着很有意思的对照,都极富于戏剧性,但勃郎宁诗的戏剧情节发展刚好调了个方向,男主角的线路由蒙蒙大海,碎浪,沙滩,而进入情人的农舍,诗的结尾是火柴迸出的蓝色火光,两颗砰砰对跳的心……。勃郎宁,曾被誉为英国诗史上最伟大的戏剧独白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是通过某个角色的人物独白,来探究曲折复杂的心理变化,往往构成类似心理小说的诗篇。由此,我进一步生发联想,想把周邦彦称作中国最为杰出的戏剧场景诗人,他将柳永词中已经很鲜明的戏剧性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尤其他的长篇慢词中,精美的格律不断推动着一幕幕主要由自然风物织成的场景,随着诗人(主角)移动的目光,脚步,或心理的变化,电影画面一般地呈现,并在最后推进到一种迷茫的诗境之中。
       马滑霜浓的无奈中
        踏入江水的呜咽
  “马滑霜浓”——诗人无意间的吐露,竟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虽然直到末期,北宋的科技与文化都没有停止令人羡慕的发展,但由于王朝抑武的基本国策,导致它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丢尽了脸面。公元一一二一年,周邦彦去世,仅六年后,汴京就陷落金人之手,北宋覆亡。对于一个诗人的生存而言,这无疑是值得庆幸的;但对于他的始终在格律的迷宫里打圈子的词章来说,却是一个不幸。他的早期古诗中的“瞳瞳海底日,赤辉射东方”《夙兴》,“扶桑观落日,阳精热东流”《原游》的高古浑莽,始终未能进入他的词境并发展。虽然,他也有个别的词,如《西河·金陵怀古》,可为这方面的缺陷一辩,但这种词境,如果没有刘禹锡的诗句作为依凭,根本就不能独自站立。那种历史的沉重感,岁月的寂灭感,并不属于周邦彦的天性。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抒发着“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他的一生的词的创作,亦几乎未跳出这个天地。王国维曾评价《片玉词》“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实际上就是说周邦彦是一个原创能力不强的诗人,他必须借助于他人的诗境,或一些他所熟悉,能力所能驾驭的词与物,他的诗思才能启动起来——然后,他象一个高明的骑手,控制着这些词与物,有节律地,娴熟地做出各种复杂的技巧,造型,使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切,仍是在一个室内马术场进行的,而不是越野的激烈冲刺——周邦彦缺乏辛弃疾那种暴风骤雨的原始力量。
     而你已江月里沉睡
      如一园银荷风举 
  一位大诗人,如果生前没有经历生活或历史的大动荡,那么,这种动荡往往会在他身后的历史地位中反应出来。周邦彦至今仍不时在褒贬的两个极端之间晃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地位并不令人乐观,他的主要成就,他的形式格律,艺术技巧方面的成就,似乎已归入历史,对今天并无太多启迪。但我仍然认为,至少有两首词,两首真挚而清新的小令《少年游》《苏幕遮》——而不是他的那些刻意经营的长篇慢词,能保证他的地位不至于下滑得太厉害,跌出一个小的大诗人的级别。这两首词中,有着一种纯银色的情感,不会为时间所褪色。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苏幕遮》是一首怀念故乡与故乡的荷花的小令,娓娓道来,真挚感人。上引三句,是其中被誉为“得荷花之神理”的名句,清新如画,历历在目。首句的“初阳”与“宿雨”的并置,给人一种时间的流逝感,这也是人类最为敏感的领域。“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初看无奇,但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这九个字的语言结晶,是一个有着多维度的立体空间:紧贴水面的荷叶,方能“清圆”;迎风托举的荷叶,则招引如风情万千的绿罗裙。然而,当我们的目光再次从“清圆”——“风”——“荷举”之间的显在或潜在的空白扫过时,某个时刻,我们恍惚觉得,文字们竟然自己活动,生长起来了——中国古典诗中常有这样的佳境,即文字一旦落到纸上之后,就似乎脱离了诗人的控制——瞧!多么神奇的电影画面,或超现实的情景:一片片紧贴水面的圆荷,在微风的吹拂下,缓缓地升起,绿罗裙一般地摇曳……故乡从没有象现在这般,与漂泊的游子更为亲近。
  周邦彦,字美成,别号清真居士,一0五七年出生于钱塘。无论周邦彦曾做过多大的官,他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不同于官员们的始终想着衣锦还乡,敏感的诗人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看着一个命运的放逐者,漂泊者。而在这种地理与心理的长期的放逐与漂泊中,故乡渐渐成了他的不能触碰之痛。青年的周邦彦离开故乡后,史料所留的印迹,几乎再没有回过故乡,直至宣和二年因罢官,提举南京鸿庆宫,恰值方腊起义,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方逃难回杭州,但正如所有诗人曾经的失望,他面对的恐怕只有一种时间上的陌生——然而在诗中,他却最终胜利了,他借助于语言的“小楫轻舟”,逆时间而回,抵达了他的永恒的故乡。
     松绿色的芙蓉浦
      随着吴娃的桨声
      时间的背后隐隐浮现
     一如长安时的回忆
    
  
发表于 2005-7-27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喜欢你文字中弥漫的气息.通透一些也许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color=#9932CC]
提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8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楼主的文章要慢慢的品,学到很多东西!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深沉老练,不同凡响,建议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2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问好朋友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3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学识,透彻的分析,独特的见解,诗意加理性,较强的文字功夫,等,都值得学习。先红,大家多品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谢泽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提到前面来再读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下面引用由泽润2005/08/02 07:33pm 发表的内容:
学识,透彻的分析,独特的见解,诗意加理性,较强的文字功夫,等,都值得学习。先红,大家多品赏。
         推荐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先固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这篇文章也有硬功夫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8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加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3 05: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