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0|回复: 3

世界,人及语言的跟随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25-11-11 23:05 编辑


世界,人及语言的跟随性



于人而言,语言文字是人出于信息交流目的,而对符号进行创设、命名,依据一定规约方式进行工具化组合使用的,这同时由于不同组合的交叉又使不同的字词被赋予了物的特定内涵,随着这种历史的加深,就使之具有了不断加厚的内涵与寓意覆层,符号因携带了这些不同的信息具有了单元价值。由于文化变迁通常是与社会变迁相适应与并行的,因使之具有了语言与社会的双重历史记忆内容及其承载功能,可以说:人在交流的过程也是使用这些历史记忆的过程,故西方的一些艺术哲学的研究者把它称之为“信息存储器”,而诗歌显然涉及了对这种记忆的更高程度的使用。

这里我所谓的“物”指的是现实客观之物,也包含能够被人类通过语言而“物化”了的精神之物,深刻如人的情绪、情感及其变动。能以容载、承载的方式,借助既有的文化机场跑道,进行跨时空投送的特种运输,而这无疑是语言最可得意之处与优势,它使自然及精神世界有被打包、被纳入语言文字的可能与现实性,基于诗歌的这种对语言的深入使用,因之被称为语言“艺术”或者艺术化的过程。

如果把自然作为现实的第一顺序,把人的认知作为自然客体,那么语言作为人所创立之物是处于第三或者次生顺序的,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诗歌在进入写作中,那种标准的作品像是已经存在的某种客观,及其扰动逻辑困惑的因素,并因此表明顺序的存在及秩序。从此视角进行考量,也就涉及到了一个在诗歌里,被人化的自然的总体与客观世界的自然是否同等或者一样大的话题,考虑到人类的认知还有着无尽的深入与发展空间,那么结论就是:人的人化自然(现实)所实现的世界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关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在一次谈论中我使用了“貌似是对的”这样的用语。因为语言作为人类的跟随物,是以人类的到达为前提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认知尚未到达的世界是否是世界?部分世界与整体世界是否是等同的?如果我们发现的世界已经是全世界了,那把我们的前进、探索与发展放哪,我们真的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吗?而显然,我的这种追问还包含了一个逻辑思考的因素:哲学应是一种严谨的科学这样的话题,那么,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如盲人摸象的哲学,是否可以成为一种前沿哲学这样的问题;带有某种噱头意味、偏重于时尚叙事的哲学,能否取代严肃哲学而成为未来的哲学及其进步方向,包括了从中抽出的一个哲学是否是在走向没落的疑问,这与西方文明的衰落有联系吗?

一个孩子为什么可笑、甚至是可爱,因为他是从小白开始的,有样学样,由于积累与使用的不足,行为中就出现了东漏西缺以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严肃认真再配给以事物的古怪形状,就自然会让了解真相的人们忍俊不禁。其对事物进行的,有欠缺材料与方式原因的组织使用,片面类似于形而上学那种情况,学摸象摸到哪算哪,这是一个孩子学习走向成熟,需要矫正的人生过程。我们的哲学返老还童的话,是不该往这个不成熟方向发展的,大家一起返璞归真,结果呢,全世界一起活尿泥玩,这算是哲学的一种境界还是到了精神病院?
不得不说,这是形而上学这种认知方式的另一面。

之后的一些短视频里,我陆续地读到了一些博主们谈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即世界”并奉之为至高的对语言艺术的哲学极简到“五字”的概括,包括‘“20世纪哲学中最伟大的人之一”,也有人认为其重新定义了哲学,让哲学坠入死亡而又重获新生;有人认为他是“最为神秘的哲学家”’的相关断言。这让我颇感诧异,网搜了他的一些相关的哲学话语,如被誉为十大哲学金句言语中,“我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个貌似是没有问题的(我又一次使用了它),但这也涉及到了一个问题:该话题与那个五言哲学说是怎样一种关系,是被他人扩充的还是两者都是维特根斯坦的本来话语,因为,就前者而言,叙事者甚至不具备逻辑与哲学思考力,而可能被修改的一个原因,或者是他(维特根斯坦)的话语所涉及话题不是足够的广泛,不构成足够的世界概括价值,唯有如此才是能与“最伟大”“天才”、能重新“定义”哲学的重量相匹配的,一个大哲学家应有的普世化范围的语言,还有这种原因吗?

关于“我的语言的界限也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是否是一种有浮夸嫌疑的用词?以诗歌而言,许多人毕其一生经历在写诗,其实是在学习使用语言工具,消除语言与世界的隔阂,能够打破这种隔阂的可谓闻所未闻,自始至今的完美之作也只是诗人的某一偶然到达,许多人可能终其一辈子都不见天日,可以说:所有人一起都还没有实现对这种隔阂的消除,他说他实现了语言与世界的同步,开玩笑吧?这些言语本身也表明,他未能实现语言与世界的准确有效的表达,即他的语言与世界是错位的。虽然,这涉及到的可能还有其认知程度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理解的翻译也是一种相对于中文译本的对应表达进行的再创作,这方面会否有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语言是可用于创作的超性能价值材料,也由于它的还在不断加厚的复杂性,这同时造成并叠加了准确使用的难度。

不得不说的是,西方文化具有某种科学思维的东西,至少对于我们的认知是有启发性的,我们需要学习,但这学习的前提是批判地接受,不是盲从也不应使之变形。诗歌而言,如初期的超现实主义诗歌,有诗人说:“我写作时,突然的一个人、一件事从外部闯了进来,我就把它加入到了诗中”(大意,不查了),客观上这种写作给人以意外感,也因此有写作的启发性,但是目的呢?你要表达什么,东扯葫芦西扯瓢,如在生物体内嵌入了不确定作用的异物,能合适吗?如是作为作品尝试与开阔视野,或许无可指责,但要是当做作品来读,就错了,语言是因交流而生,作者都不确定自己在说什么,加上的那东西代表了什么,怎么实现交流?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你会去赞美他么,文学可以例外吗!如同马拉松比赛,突然有人找了辆单车加入进来,虽然闪闪发光,但这样可以吗?同样的问题是文学过程中,一个优秀的作者不是因为他能改变规则,而是能从特定环境条件下实现最佳的表达而优秀。
故,我以为把一些西方的东西,作为思考训练材料来看才比较好。

语言(文字)是人为之物,人到达,语言跟随。语言的跟随性如果是一种客观,那么我想这是能够支撑我的这种谈论的根本与依据。




2025.09.29

---------------------------------------------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维特根斯坦,由于没有读过其原著以及较多了解,我这个的相关部分也当思考训练材料吧。

如上引用的维特根斯坦的两段话语,我也参考了网搜到的几种中文译本,没有得出较好的评价结论。
欢迎不同意见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25-11-11 23:52 编辑


所谓的学习是真学习或者说了解,而不是像个暴发户那样进门就四仰八叉,以我为主地去做个村霸,这是一种低级文化趣味的体现,现实都没有好印象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是习以为常、乐此不彼,这算是人生的大志向大得意,太肤浅了吧!至少,别人的尊重不是这样赢得的。
细节体现真实或者实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2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新泽飞翔 于 2025-11-12 01:03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4 05: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