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91|回复: 0

[随笔] 【一种现实存在的病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9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每道生活法则即是一道语法规则。可是我们常常忽视前者,将语法当作独立于生活或超越于生活规则。只有当我们有了现实的真实体会,才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是生活法则决定并修改着语法规则。

     2、我们谈论语法时,往往不知不觉地脱离具体现实语境,为此产生许多脱离现实的“病句”,并用一种“病句”来试图修正现实存在。试想,一个句子能纠正、修改现实的“病句”指向的存在吗?

     3、尤其打着通用规则的东西容易使人麻痹,譬如语法。看上去,带有约束性的通用规则下,我们在交流中找到共同之处。可我们忘了,共同的规则不能代表表达者之间的“共同”。而后者决定了彼此之间是否处在“病句”下交流,能否找到现实的合理性。

     4、句子中总习惯性使用“我们”一词,可现场却不见“我”的踪影,亦即:我不在我所想像的“我们”的现场;或者说,所谓的“我们”的现场是一个假象——想像“我”居于其间。如同一张照片中空去一些东西,不是什么留白,而是完整画面的残缺。这种病句似的东西嵌入到日常之中,我属于这个病句吗?我突然意识到我代替不了我们,是的,这多少使我感到惊讶。

     5、细细思考一下作为定语的“我”,以前老是想当然地认为:一切以“我”作为定语修饰的事物都带有“我”的属性,或者属于我。可细思之下,猛地发现,“我”所修饰的对象并不属于我,甚至跟我无关,我只是定语的“我”修饰的对象的旁观者。也就是说,很可能是我错误使用了定语,或没弄明白对象的属性,机械地从惯性思维出发,将“我”置于对象之前。要知道,在一个句子中即便“我”作为定语能够成立,也未必表示其显示属性,这个合理的句子只属于我罢了。

     6、有时候,妄图此世界有精准的表达,直指向我之所想的对象——那些逻辑形式下的合理存在。可当我发现嵌入到现实中的“病句”之后,迫使我放下此理想的想法。我不是一个自由表达的主体,这个事实多少让人难过、悲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7、生活可不是逻辑的产物,现实存在也不是逻辑构成的。也许,病句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而我们通过语法修正的只是一堆虚无的逻辑之物。

     8、在表达难以自由抵达对象的生活中,这种现实局限时时提醒着我,一个句子的表达中“我”的自由维度是极其狭隘的。并更使我加坚定不移地朝向前方一个人的世界,惟其如此,才能让我从“病句”中解脱出来。

     注:2020.12.15 随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2 0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