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82|回复: 0

[随笔] 【诗歌文本中欺骗性的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文学作品,尤其现代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由于诗歌语言及其指向的模糊性,它起到很好地将作者的思想、语言习惯等隐蔽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一个诗歌文本反映出来的东西也许距离作者本人常用语言、思想相去甚远,是相对于其它文本的另一种掩饰作用较强的形式存在。当然,这里面也有自我表达的意指,不过由于文本属性和作者本身基于诗歌文体的刻意,故而自我表达的意指也就难以分辨了。

     比如:很多作品喜欢用一些与时俱进的短语、句子,显得激情满满的样子,同时也有一种正能量形态的硬度,更有甚者,以致激进、生硬。而那些激进、生硬的用语带来的不是诗的激情与硬度,在纯粹的语言和意境方面正伤害着诗,有将诗带入专制社会意识形态的危险。虽然,有的作品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保留其内核的同时表面上重新组合词语,去掉那些显然的外表符号标志,如此修饰后给人留下具有更“欺骗性”的形象——这些诗歌作品语言风格上显得很凌厉或者说一种硬度。

     网上读某作者的作品,就是这样的感觉,见其用语总感觉有一种刻意显示的语言硬度,仔细思之,分明有些虚假和别扭。一般的读者往往会以为其作品有内在的硬度,其实不然。对有写作经验的作者来说,从句子内部去寻找,由内而外审视用词,而不是由眼花缭乱的外部词语现象去审视句子。则即可发现这种“硬”是外在的,是一种为了显示语言硬度而造作的,因为在句子深处缺乏表达思想而遣词造句,在句子内部反映出来的是堆砌、是虚张声势的剪接痕迹,它无法集中朝向某个事物、现象等具体对象进行深度掘进。

     后来偶然间读了一篇该作者的文章,感觉文章写得挺年青的,真的挺年青的,印证了我之前的感觉。满篇时代特色的硬语言,更让人惊讶的是,不仅仅是文章中的习惯性用语,而整篇文章的思路、运笔与时下流行的官方言论版本非常接近。我觉得作者本人并未意识到或者根本就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一个人能否意识到自己思想里的某个倾向,这需要具备自我认知、解剖的能力和勇气。我倒希望该作者只是因为比如一时兴奋、激动而疏忽或糊涂了,而不是“不能意识到”,更不是一群人都“不能意识到”。如是后者,想想就可怕了,那意味着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转尔一想,也许这才是作者的本来,也许其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硬语言姿态的“硬”便来自于习惯性思维中专制意识形态的“硬”吧!不小心就自然流露。可这样的硬也包含着一种强制性的机械表达,正是对诗歌文本的限制,对我们心中诗意流动的设碍,为诗者所不取的。即便打着“现代”的旗号去掩饰“硬”底层的东西,也难奏效的,毕竟文本就在那里。

     当然,这只是我们这个浮躁环境存在的普遍现象罢了,可假如一个人一方面以“诗”形象出现,同时又在其它文体的思想、语言习惯里表现出强烈的专制意识形态的模样,那就不得不反过来审视其诗歌作品表现的究竟。现实生活里,诗者往往不自觉地将二者分开,以“纯粹”的诗歌形象为识别记号。但这行得通吗?一旦深入分析、研究某个人的诗歌作品,自会将作者的其它文体、文字拿来作参考,以更充分理解其诗歌。

     其实,换个角度看看,一个作者的不同文体、文本之中,始终都存有作者内部一致的在,往往因文体、文本不同而以不同面目呈现罢了。在此意义上,这篇文章透露出来的才是其内心深处的真实。对比其诗歌的风格,反过来,我们说作者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伪装成内外一致的硬语言风格,并极力避开内部意识形态的僵硬。其实不然,如上所述,硬的表象上,一种带有欺骗性的在一直在那里。

     注:2019.1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12 02: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