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99|回复: 0

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新著《地图与前景》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15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著名诗歌评论家燎原新著《地图与前景》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著名评论家燎原先生的评论随笔集《地图与背景》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燎原20多年来发表在《星星》诗刊、《诗探索》、《文学自由谈》、《作家》等各大刊物上评论和随笔文章的一个精选本。该书的评论部分收有以《孪生的麦地之子·海子骆一禾麦地诗的启示》、《中国当代诗潮流变十二书》、关于昌耀诗歌的长篇评论《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等为代表的、当代诗歌诗潮和重要诗人研究的系列作品。评论部分的另一类型,则是针对诗坛、文坛和学术界一些问题的质疑、论战文章:诸如对陈思和编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质疑——《我看见,我说出?》等。
  燎原曾长期生活在青海,并以整个青春时代行走在青藏高原和中亚草原。该书的随笔部分,就是燎原以诗歌和人类文化学的视角,对隐匿在那片大时空腹地诸如突厥、蒙古时代黄金光焰的看见和解读。这类文章光鞭雨弹,云藏风吼,凸现了一种峥嵘苍茫的文本个性。青藏高原对于燎原“地图与背景”的意义,构成了他进入当代诗歌文化批评的源头。此外,该书还收录了燎原当年一篇风格诡谲的短篇小说。
  《地图与背景》定价26元。欢迎诗界同仁邮购。
  邮购地址:[264200]山东省威海市《威海日报》社副刊部/唐燎原
  E mail:tangbeizi@tom.com
  或Rbwtb@163.com
附作者简介——
燎原:曾用笔名安尼柏,高级编辑。1956年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在故乡陕西关中度过少年时代。后又回到青海,当过下乡知青,干过车工。1982年春季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至今,曾长期行走于青藏高原和北方草原。1992年调入威海。
主要作品有:诗歌史地论著《西部大荒中的盛典》,诗集《高大陆》,诗歌赏析专著《重读诗人·昌耀诗作精品赏析》,诗人评传《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等。

目 录
序言………………………………………………金元浦
孪生的麦地之子
源地
阿底峡雪谷
史歌中的王和寓言
落日中的亚洲高地之鼓
亚洲高地中的生命秘史
大花开放
生命层位的心灵冲和
树根的大地美学
地图与背景
批评的冒险与失态
人间歌神
洒扫庭除中的诗歌
午夜听《黑骏马》
野战者的精神指证
沦落的探险传奇
中国当代诗潮流变十二书
朦胧地平线上的“向日葵”
原生文化中的“史诗”高地
东方智慧的“口语诗”冲和
迷离月色下的“古典”之箫
从学院涌向街巷的“莽汉”
“第三代”的诗歌飞行集会
“城市诗”与智能信息空间
突围演习中的“女性诗歌”
趋向经典性的“纯诗” 文本
从“麦地”向着太阳的飞翔
重返“家园”与新古典主义
暮色中“结结巴巴”的谢幕
[附录]燎原诗论的获奖理由
获奖答辞
中国新诗百年之旅
举炬擂鼓的诗歌赤子(胡风、田间、陈辉)
苦难土地的深沉史诗(艾青、臧克家)
峻厉疼痛的灵魂奔赴(阿垅、穆旦)
寂廖天空的双子星座(陈敬容、郑敏)
渔火照亮的水手生涯(蔡其矫、曾卓)
时代风雷的红色号角(郭小川、贺敬之、李瑛)
远方的云与焚烧的星(公刘、邵燕祥、流沙河、孙静轩)
汗血沤渍的智慧之树(绿原、杜运燮、袁可嘉、牛汉)
西部大陆的生命史传(昌耀、杨牧)
热挚慷慨的社会忧思(张学梦、雷抒雁、叶文福、叶延滨)
心灵的雨与岁月的风(舒婷、李小雨、梅绍静)
沧桑中年的灵魂之旅(张新泉、曲有源、章德益)
太阳说:来,朝前下走
天路上的圣徒与苦行僧
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
有关当代诗歌一些问题的答问
人民的蹦迪
穿越城市的河流
“太阳用完了我”
民间生活的暖意
为自己的历史命名
一眼看不透的诗歌
我看见,我说出?
追逐星光的羽毛
后记

序 言
金元浦

  眼前是一部论诗的诗一样的著作。读着这样的文字,一种久违了的诗情在我心中蠢蠢鼓荡。这是老朋友燎原的又一部专著——《地图与背景》。
  我与燎原因诗而相遇、而聚首、而相知。
  那是在青海……在西部。
  这部书让我一再地回首西部, 让我再一次阅读高原。

  《地图与背景》一书由两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是由《史歌中的王和寓言》为代表的,带着浓厚的西部高原情结的文字集结,是燎原从人文历史角度写下的西部的诗性随笔。
  在这类文字中,燎原以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处境,进入西部辽阔时空的腹地,从中发出深长的共鸣与回声——
  “这样的夜晚弥漫着雾和雾一样的文字,还有从八个方向围拢而来的相同的脉息:‘明月如镜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海子)。那些远在远方的思人,总是这样情不自禁地顺着情感的指向走入‘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的草原,使自己被接纳,被收容。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思人,总是在遥望草原的伤感中,淘洗着自己,空旷辽阔着自己的灵魂。”
  “我是谁的后人?一步步走向大荒腹地,在大气岩层的横截面辨读数十种文字写成的家谱;辨认着生铁、银子、宝石的族徽。又是谁人?追随着燠热夏夜中的雷雨电光,向着草地花海眺望一对骄纵的雉翎,白夜中马鬃如波。被土地所放逐的生命的诗性,被帕米尔高原星夜所聚纳的生命的诗性,仰望星辰的人们,你们在被草地史诗之光所瀑射的寓居中,破壁骑上云豹的花背了吗?”
  是的,这是谁的后人和高原?它是在高原骑兵团诞生的燎原的高原,也是我所付诸了青春和诗篇的高原。
  我和燎原同是来自西部的“高车”一族,而西部,是给了我们生命以共同诗性的高地。是“烈风、天马与九部乐浑成”的高地。是无数草原帝国曾经挥师争霸、又让生命在正午无边的阳光下豪饮挥霍的高地。
  就是从这样的高地——地球的第三极出发,就是从这样的高地,从当代诗歌的几座山峰——昌耀与海子出发,燎原去鸟瞰和巡视当代诗坛。他接受了诗坛的注目礼,也接受了当代文化的注目礼。并完成了由诗人向评论家的战略转移。


  《地图与背景》的第二大板块以《中国当代诗潮流变十二书》为代表;另有一部分是为当代诗人的诗集所作的序文,如为《昌耀诗文总集》所写的《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它们是燎原对当代诗人个体的深度研究和评述。
  在今天,诗人已被社会视作“恐龙”。作为一个昨天的诗人,我今天已蜕变为所谓的学院派的教授,已久违了高蹈的诗神。在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教授,精神往往在极为丰富的耙梳中滋生了一种萎顿,审美也常常在触目的繁华中呈示一种空洞,而我,则是在远离之后显现了对诗的麻木、漠然和隔膜。
  我喜欢读燎原的诗评与诗论,因为它鼓动了我对诗的怀念和温习,唤醒了我蕴蓄久远的诗思与内觉。
  我喜欢读燎原的诗评与诗论。这是那种行家里手的评点,是独具慧眼的品鉴,其中时有点石成金的魔术。
  燎原诗评的力量在于他的眼力,他对诗的感受的那种穿透力。那是一种如电如炬的凌厉,又因为他本人不羁的诗性,而生发出一片诗情的淋漓;一种在高原天风的粗砺之中生成的大睿智。有道是,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学也。燎原的诗评之所以如此,因为他是诗人。
  他的系列诗歌文论《中国当代诗潮流变十二书》,以十分简约的方式,勾勒了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起伏推进的路线,笔触粗砺,而节点鲜明;大略行云,而断面清晰。
  燎原以写诗的才情,在诗评中抛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意象、奇峭的比喻,同时又不时会昌耀式地“生造”出瘦硬却能准确表达他的诗学意图的语词。
  《中国当代诗潮流变十二书》的开篇是这样描述的:
  “文革10年乃至从1957年算起的近20年间的诗歌空白,截高了中国诗歌堤坝中的水位。蓄势必发的泄洪在与历史时机的相遇中,从1976年提起的闸门开始了自新诗诞生以来最壮观的喷涌。”叙述采用了一种类乎于诗的简洁语体。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评诗诗或“论诗诗”,其荦荦之大者如杜甫、元好问。杜甫就曾感叹六朝以来的诗坛“或看翡翠兰笤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期待诗中豪杰的降临。
  燎原的论述没有采用通常的论文式语体,而是以自我介入式的描述,表现出十分鲜明的诗性的、情感的表述特征。他的《中国当代诗潮流变十二书》,囿于篇幅或版面,似乎只能控制笔墨,作画龙点睛式的功夫,而他的鸿篇大制如《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等,才显示了他所追寻的大气,一种宽阔,一种奋勇,一种喷射或泄洪。
  其实燎原写得很艰苦,他不属于那种下笔洋洋万言的文坛才子、笔底灵童,他以前写诗,必须惜墨如金;现在写诗评了,仍坚持字斟句酌。

  第二大板块的另一类代表是为《昌耀诗文总集》所写的序言——《高地上的奴隶与圣者》,那是燎原带着最真挚的情感,为昌耀那匹咯血的荒原狼写下的最后的挽歌。我和燎原都是诗人昌耀的朋友,是昌耀诗歌最早的景仰者和评论者。
  我记得2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燎原带着他辛苦搜集和抄录的昌耀的诗,来到我家,我们聊着诗,聊着昌耀,为一种奇异的诗美所袭击。燎原离开时把他抄录昌耀诗的笔记本留在了我的床边。我也因着昌耀孤峰绝顶式的诗歌高度从此离开了诗坛。
  早年在青海,我曾答应过昌耀,要写若干论说昌耀的文字,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呼告。80年代昌耀的家坐落在我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常常骑车经小桥回家,碰到昌耀,总要到他家里坐一会儿,聊聊诗什么的。昌耀把自己散发在各个刊物的诗复印了交给我(当初的复印费是多么昂贵),后来我写了长长的论文,我的师弟周宁也写了长长的论文,刊发在学报上。然而我的论文最终却没能发表。
  80年代,昌耀送给我他的第一本诗集,送给我那个瘦骨嶙峋的“拉小提琴者”(《昌耀抒情诗集》的封面图像),他说,那是我自己选的,只是印刷太差了。
  他就是那一段嶙峋的音乐。
  后来到了北京,我跟从事诗歌研究的吴思敬、程光炜等许多师友谈到昌耀,我奋力疾呼:请你们向昌耀投以崇高的注目礼:向一位大师,也向一种境界。
  90年代,燎原来北京,我已写完《大美无言》一书。我告诉燎原,我在其中多次引用昌耀的诗,来印证生命的诗性,我至今依然钟情于昌耀的诗。我觉得,在中国,该有人来发现昌耀、阐释昌耀、发掘昌耀。昌耀是一个过程,一个高度,一种觉悟和一段哲学——就像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人,诗意的栖居。我说,该有人来做这件事。我打算做。
  2000年昌耀在病中托朋友带话来,说收到了我寄赠的书。昌耀病重,是燎原第一个告诉我,并代某报约稿评说昌耀,文章尚未完成,又听到燎原告知的消息:昌耀已向着“天国纵身一跃”。悲伤中我的心充满了对老友的歉疚:昌耀,我答应过你,我想做,但我没做,或做得太少。
  而这一切,燎原都做了。他替我,替许多人,也替中国诗坛做了。
  那是由我和燎原所共同钟爱的昌耀所呈现的诗的高原——
  他在一颗凌空悬垂的大钻石的光焰下这样呼唤:
  “照耀吧,红缎子覆盖的接天荒原……”
  “宇宙之辉煌恒有与我共振的频率。”
  ——无疑,这正是与燎原的大胡子、他拳击手式的下垂的眼皮和骨子里的傲气,以及他的诗的灵犀相匹配的高原音画。
谨为序。

2003、3、25深夜 北京罗庄三灯阁
  金元浦:浙江浦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3 18: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