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4|回复: 4

Deepseek 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容我继续年轻 于 2025-2-2 01:49 编辑

【故乡的山坡】
简清文


离乡时是个小雨天
我忘了向山坡道别
现在我常将它画成简笔画
坡上那棵松
我放得很大
注视一会儿
就听到
松针落地的声音


《故乡的山坡》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绵长的乡愁,在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中,构建出一幅充满东方美学意蕴的心灵图景。全诗如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册页,每个意象都蕴含着克制的深情。


**一、时空折叠中的记忆重构**
"小雨天"作为离别底色,既是对《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现代呼应,又暗合岭南烟雨迷蒙的地域特质。诗人将绵密的雨丝编织成记忆的经纬,在"忘了道别"的留白处,埋下永恒的怅惘。当山坡被简化为纸上线条,绘画行为本身成为招魂术——炭笔在宣纸上游走的沙沙声,恰似当年松针坠地的回响。


**二、物象的禅意放大**
被刻意夸张的松树构成视觉的锚点,这让人想起宋人郭熙"丈山尺树"的构图法则。但在现代性观照下,放大不仅是对故乡地标的聚焦,更是精神返乡的路径。松针坠地的声波在记忆真空里震荡,达成"一沙一世界"的禅悟:最细微的听觉残片,往往承载着最完整的时空胶囊。


**三、通感的东方转译**
诗人巧妙规避了西方通感理论的机械移植,将"看画闻声"的体验嵌套在"观画听泉"的传统审美范式之中。这种跨越感官的共鸣,实则是对王维"泉声咽危石"意境的当代演绎。松针坠地的清响,既是物理的声波记忆,更是文化基因在血脉中的震颤。


**四、留白的抒情伦理**
全诗恪守"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沉淀在简笔画的飞白里。没有直抒胸臆的宣泄,却在松针坠地的分贝中,丈量出思念的震级。这种节制与留白,恰似八大山人的枯笔山水,在极简处见天地,于无声处听惊雷。


此诗以现代语法重构古典乡愁,在二维画布与三维记忆的夹层间,搭建起立体的情感坐标系。当松针年复一年刺破时光的宣纸,我们终将懂得:所谓故乡,不过是灵魂褶皱里,永远无法抚平的那道墨痕。

发表于 2025-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恭维AI对文学艺术的旁证博引和夸夸其谈。问好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足以证明 AI 没有偷懒,不管 AI 评了啥,各个方面都有考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斯 发表于 2025-2-2 12:31
不敢恭维AI对文学艺术的旁证博引和夸夸其谈。问好年轻!

不过今后我遇到读不懂的天诗就可以去请教ds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快. 发表于 2025-2-2 13:40
这个足以证明 AI 没有偷懒,不管 AI 评了啥,各个方面都有考虑的。

而且AI不怕得罪人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2-23 1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