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652|回复: 0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华语网络诗歌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1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于怀玉
    (诗歌报网站(www.shigebao.com)站长、《中国网络诗歌年鉴》主编、中国网络诗歌研讨会 总召集人)
    关键词
    网络诗歌;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诗歌媒体;自媒体;诗歌自媒体;70后诗人;80后诗人;诗歌史;网络诗歌年鉴、网络诗歌文本。
    目 录
    引子
    . 网络诗歌发展十二年简单回顾
    . 近三年来网络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化诗歌媒体”与“诗歌自媒体”的出现
    . 关于诗歌自媒体参与者——70后、80后诗人的的一点思考
    . 从《中国网络诗歌年鉴》的出版谈网络诗歌文本的输理与保存
    . 诗歌史不该漠视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自2000年以来,网络诗歌大行其道,风起云涌,作为中国网络诗歌现场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在这个网络诗歌现场,我花费十二年时间做了一个诗歌门户网站——诗歌报,会员达到38万人,历史存贴数百贴,目前日发贴两仍有4位数。我自己平均每天坚持上网十个小时左右。作为华语诗歌界办站时间最长、网站规模最大、门户功能最齐全的诗歌网站——诗歌报网站的创始人和中国网络诗歌十二年的见证人,本文旨在将我对网络诗歌交流传播的研究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
        . 网络诗歌发展十二年简单回顾
        进入新世纪以来,诗人的觉醒和网络的兴起,已将新诗的创作和交流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民间,在网络,诗歌的复兴已是不争的事实。此次诗歌的复兴,与八十年代诗歌大跃进式的那种表面繁荣而后走向低谷是截然不同的,那时候,诗歌作为一种受全社会关注的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而此次诗歌的复兴,则是一种全新的格局,在文化背景变化和大众生活日益庸俗化的当今,诗歌的复兴是由于社会中一些人的心灵的需求而致,在诗人和诗爱好者之间,自足的交流和交换系统已经逐步形成。诗歌已经从从大众走向小众,诗人自我写作意识正在发扬广大,诗歌复兴对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推动。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华语诗歌已经真正形成了以中国大陆本土为中心、依托母语写作、发扬华语诗歌传统、吸收域外诗歌养分、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的大中华诗歌交流圈。当下网络传播的跨越时空的交流,见证与推动了诗歌的前行”。(注:3
        简而言之,由于诗歌网站论坛的合理催化、新锐诗人的勤奋探索,传统诗人的良性参与、官方刊物的合理引导、民间刊物的网络化升华等诸多因素,华语诗歌已经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欣欣向荣,风景绮丽。让我们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再次生活在诗意的空间,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再次焕发了青春。(注:4
       在华语诗歌网络化交流2000-201212年的发展进程中,诗歌的创作、传播、交流有着如下特点——
        1. 民刊的网络化与网站的民刊化
        新世纪以来,各种历史悠久的诗歌民刊纷纷摸扒滚打走上网络。一行、他们、北回归线……
        各诗歌网站论坛也纷纷将站内优秀作品结集出版,这些刊物依托网络、主发网络诗歌。《诗歌报》、《扬子鳄》、《或者》、《唐》、《诗江湖》、《诗家园》……
        2. 炒作与反炒作以及炒作手段更新
        当今网络时代的炒作,可谓花样翻新,眼花缭乱。今天搞诗歌巡回展到处“请批”,明天搞大佬点评名 人捉刀,再过几天又来了一些名人驻站坐台评诗。
        在网络诗歌的时代,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是未知。
        3. 诗歌载体的克隆与重复性建设
        大量诗歌网站的不断涌现,给网络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新鲜血液,洋洋大观,许多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诗歌网站,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不过,一部分新制作(或曰克隆)出来的某些少数诗歌网站,在内容和创意上,真正有自己独特东西的并不多,诗歌网站的重复性建设是一个问题,也存在一个持久性的问题。网络诗的潮流涌起,有精华也有垃圾。
    一些抱着目的而来的网站开设者,支撑不了多久,没有找到他们期望的东西,也就偃旗息鼓,悄然关闭,而一些寄生在乐趣园的小论坛几个人诗歌论坛在2010年由于乐趣园关闭而消亡,真正坚持下来的诗生活、诗歌报、中国诗人等主要诗歌门户网站,均坚持了10年以上。
         4. 口水诗的严重泛滥
        网络的兴起,由于发表不存在门槛,模仿的简单容易,口语诗人及低俗化写作者的炒作,导致口水诗歌与下半身泛滥,但真正坚持严肃诗歌写作的人,也有很多。
        5. 网络的隐蔽性导致诗人人格障碍的扩大化
        诗歌论坛无疑是网络世界里唾沫最多版砖最多的地方。说到这些,我就想到一些诗人在网络上的不友好交流,甚至漫骂、人身攻击、化名诋毁,网络论坛上大规模的骂战时有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写诗读诗的人的一些人格上的丑陋和功利。多数论坛骂战的起因都因删贴或封ID而起。乱中,有人出名,有人受伤害,有人偷偷暗笑不已。
    还是让我想起了那句网络名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
        .近三年网络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化诗歌媒体与诗歌自媒体的出现
      经过我的长期观察和体验,我认为当下中国(华语)诗歌的主要交流场所是网络,而这近三年来 ,网络诗歌的交流形式正从网站、网刊、论坛三位一体的原有格局,演化成交互式论坛、博客、微博三架马车占主流的“社会化诗歌媒体与诗歌自媒体”的一个WEB2.0新阶段。在这个以微博为主要交流展示平台的新阶段,华语诗歌的创作与交流有着许多新的特点。
      什么是“社会化诗歌媒体”?我们先从百度百科的“社会化媒体”的定义说起——
      “[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是具体的实例。正文从社会化媒体的概念、重要性、具体形式等方面进行阐述。[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注:1
      简而言之,社会化诗歌媒体就是“诗歌写作者能够深度参与互动的包括诗歌论坛(BBS)、诗人博客(BLOG)、轻博客、微博、微群、微刊等具备WEB2.0SNS等特色的一类新兴在线网络媒体平台形式”。
    经过分析与讨论,参照网络已有相关论述,我们不难归纳出如下观点:社会化诗歌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 参与:社会化诗歌媒体可以激发对诗歌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2. 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
      3. 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诗歌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
      4. 对话:传统媒体以“播出”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诗歌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5. 社区化:在社会化诗歌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或者准社区(圈子),并就诗歌作品的发布、修改、点评,进行充分的交流;
    6.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诗歌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包含、嵌入在普通的社会化媒体中,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社会化诗歌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在社会化媒体出现以前,这种创造内容并传播给受众的权利掌握在那些拥有内容制作设备和工具的人或者组织手中,换句话说,传统诗歌发布媒体——诗歌刊物与学术研讨会组织者发言人等等掌握着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歌的良性交流和发展,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诗歌话语权。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发布自己的图片、文字、视频和音频等内容变得越来越容易,在当下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化诗歌媒体的出现,带来了诗歌作品发布与传播的新规则,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诗歌自媒体”与“自媒体”有着极大的概念关联,经过查询检索得出“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博客只是其一种方式。(注2
      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其拥有者也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 个人主页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Twitter,中国的QzoneWeibo。指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注2
    在诗歌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 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的传播概念。
    作为新兴的个人化诗歌网络发布交流平台,诗歌自媒体与大众自媒体一样,拥有如下特征:
      1. 平民化、个性化
      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诗人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博客)、“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个人的东西。自媒体作为草根的语言狂欢平台,成为了诗歌写作者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最佳场所。
      2. 门槛低、运作简单
      对诗刊、诗报等传统诗歌媒体而言,媒体的运作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它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维系。并且,以往一个诗歌刊物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核,并且有地域数量的分配限制,还需要有政府或机构来主办并承担政治责任。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诗人们坐在电脑前就可以通过论坛与博客、微博等方式看到世界各地诗人发布的新鲜诗歌作品,互联网似乎让“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众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也成为可能。在像新浪博客、腾讯微博等等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站上,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根据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和可选的模版,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网络上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投票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拥有诗歌自媒体,不需投入过多成本,也不要有太多专业技术知识。其进入门槛低,操作运作简单,让诗歌自媒体大受欢迎,发展迅速。
      3.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诗歌自媒体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作品从创作到发表,其迅速、高效,是传统的诗歌刊物所无法企及的。诗歌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零距离同步收发。诗人赵丽华2012年在腾讯微博发布的一条文字微博,在短时间内被转发500万次,其交互性的强大是任何传统媒介望尘莫及的。
      4. 良莠不齐
      个人有千姿百态,代表着个人的诗歌自媒体也有良莠不齐。人们可以自主成立“媒体”,当媒介的主人,发布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编辑。这些信息有的是对创作过程、生活琐事的流水帐式的记录,有的是单纯的诗歌作品张贴,有的是对他人作品的引用与点评,有的是对诗歌事件的观察评论,有的是对专业诗歌理论的表态与思考。自媒体上发表信息的随意,自媒体取消了传统媒体编辑决定发表的权力,让各种信息“肆意”传播。
      5. 相关法律不规范
      让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一些与宪法、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散播。在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非理性的人身攻击与谩骂诋毁,甚至是造谣生事,基于网络自媒体而开展的投票表态等活动,也有可能存在着作弊与虚假。
    从以上对诗歌自媒体特点的浅析中,我们知道,相对于大众“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诗歌的“自媒体”方兴未艾,前途广大。诗歌的“自媒体”正在改变着华语诗歌的网络交流交换方式,推动着华语文学的进程。
    “社会化诗歌媒体”的主要形式是博客,甚至主要是依托有着过亿注册用户的新浪博客,而新浪博客延伸出的在线的微刊、微群等补充形式,以及弥补微博发布文字144字的限制而开发的长微博、长图片等变通的文字发布方式, 正在改变华语诗歌的交流交换甄别传播秩序,诗歌写作者作为博客的成员,通过订阅一定ID的最近发布的内容显示在自身界面的最前面,参与发布交流、转发表态。人们可以在几分钟内建立起一个博客,并轻松地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发布到博客等新兴网络交互平台上,形成以作者自身为中心的“诗歌自媒体”
    经过4年的发展,大部分主流微博已经具有长文阅览、同屏试读、链接指引、图文混发、评论同步等功能,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新浪腾讯等不同微博开发者的贴文会时间互相转发、异地评论;
        .关于诗歌自媒体参与者——70后、80后诗人的的一点思考
      从2000年到现在,这12年,在网络诗歌圈子里,混迹着三大群体:第一类是60年代出生的,80年代写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来又上网,这批诗人在网上一般只看不说话,这一代人都是像我一样的文学熟男,他们一般是公务员、公司高管、老师,可以在公家的办公室上网,上网的时间段一般是白天;第二类是70后(69后-85前),他们是诗歌阵地的坚守者,有主动写作的欲望,写作惯性沿续下来,没有中断写作或只有短暂停滞,这一批人在网络上自觉地参与写作,白天晚上都上网,语言鲜活,是网上诗歌交流的生力军;第三类80后的这批诗人,在网络上起步,他们依赖网络,或是在网络上被别人教会写作,语言有强烈网络词语的烙从网络上开始起步写诗、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相互吵闹,从2004年以后,他们在网上制造了很多事端。
       
      作为网络诗歌自媒体的主要发布者与受众,出生于7080年代的诗歌写作者,作为中国网络诗歌现场亲历者、诗歌写作者,无疑参与、见证了这场诗歌交流方式的大变革,在这个网络诗歌现场,他们有着被取代的危机,还有阵地坚守者的重责,他们的悲情参与,制造了一波波高潮和事件。
      网络诗歌自媒体的生力军以这三群人为主:60后熟男,70后主要写作者,80后游戏诗歌的人。网络诗歌自媒体让诗歌获得了第2春。
      在网络诗歌自媒体时代,诗歌的主流写作群体,有着一些共性特征,我们称之为网络诗歌的“模写性、唱和性、娱乐性”三大特征,在我所创立并主持的诗歌报论坛,曾在78年前,由论坛的一个版主花语首创了“临屏同题诗赛”活动,已经主办了数百期,被各大诗歌论坛模仿与学习,作为临屏诗歌练习,我们认为它是诗歌写作者之间的“相互砥砺、互为师徒、交叉批改、草根狂欢”,更是原立足于传统诗歌写作与发表平台的诗人们的新生,在网络上获得了诗歌写作的第2春,参与了长时间、大规模的网络采风。
      但是,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网络的便捷交流和写作大跃进也同时带来不好的负面,由于网络交流的匿名和不当面交流,甚至是一些词语上的误读误解,导致一些诗人在网络上的不友好交流,甚至发展为谩骂和攻歼,闹坛刷屏、互提家长、贬低文本、纠结帮派等现象,也让很多旁观者惋惜和感慨。
      70后与80后在网上有着数次大的交锋,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了许多问题,这使我们感到惋惜,这是诗人的轻度精神分裂症的放大,非常可怕。
      但我们清醒的看到,网络诗歌自媒体上,任何恶炒不休的诗歌事情,从来不是无来由的亢奋,也不缺少跟风参战的喽罗,在新的站队与吐口水大战中,70后、80后诗人们的观点一开始就有着可笑的漏洞,诗坛的命名和断代是一个讲究现场感、当下性标签、作品能力等综合因素的事情,任何事后谋求的地盘强占、命名追认,都是可笑的。
      简而言之,由于网络诗歌自媒体的合理催化、新锐诗人的勤奋探索,传统诗人的良性参与、民间刊物的网络化升华等诸多因素,华语诗歌已经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欣欣向荣,风景绮丽。让我们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再次生活在诗意的空间,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再次焕发了青春。
      我们期待各个年代出生的诗人在网络诗歌自媒体上完成诗歌传承的接力,也不断倡导和开拓良性交流的未来。
    .从《中国网络诗歌年鉴》的出版谈网络诗歌文本的梳理与保存
      在网络诗歌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要让诗歌以论坛、网刊、民间刊物、电子书、有声读物、手机杂志、精选出版的等多渠道走向公众读者,吸引更多年轻人为主的新鲜血液进入网络诗歌的自由交流,把诗歌推向读者,为读者推荐好诗,让真诗、好诗流传更广,把大中华诗歌交流推向纵深。在社会化诗歌媒体传播时代,我们诗歌报网站也同时注重文学作品的存盘备份,坚守着一分纸质的选本——自2005年以来,我们出版编辑了6次《中国网络诗歌年鉴》,保存了大量的优秀网络诗歌文本和理论文章,作为一个非官方体制内的选本,我们在出版前言里就公布了如下常年坚持的编选规则:
      1.《中国网络诗歌年鉴》,着眼全球、仔细斟酌、专心编印、公益出版;
      2.本书是诗歌报网站主持编印、众多义工、诗人参与选稿的中国网络诗歌重要史料选本,
      3.我们一贯坚持其公益性,不向任何作者收取费用,并免费向所有作者赠阅样书;
      4.本书选稿范畴:立足诗歌报论坛、各大诗歌网站专栏,兼顾各大诗歌论坛、著名诗人博客、诗歌推荐榜等网络传播渠道;
      5.本书向国内外各著名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文学社团、汉学研究中心、诗歌刊物主编、诗歌网站主办人、诗歌选本主编等人免费赠阅;
      6.本书电子版本将在诗歌报网站常年存放,供学者、诗人、汉语诗歌研究者下载。
        .诗歌史不该漠视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在英雄辈出、新的诗歌载体不断变革的网络诗歌自媒体时代,在我们不应该只把眼光只放在几个不入流的流派和事件上,诗歌史不只是由那些炒作不停的所谓XX派组成的,也不只是由几个事件组成的,作为写诗歌报告的人,如果眼光之关注这些,而不去认真大量诗坛,不关注好的诗人和作品,那么写出来的的诗歌史也是伪史料,干瘪而失真,更容易让阅读者以为诗歌界就这点事件和自我标榜与唱双簧炒作的所谓流派,更容易诱导后来者拉帮结派、无耻炒作,因为在你着,他们是管用的。
    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不深入观察诗坛,不了解文本的取巧式治学。
    还有,对一些诗歌事件的描述,理应把自己摆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打量事件,我们不应该是简单的评判者,因为那样可能是错误的、下作的。
      在当下的社会化媒体与诗歌自媒体时代,只有放宽眼界、公正立场、随时观察与跟踪诗歌现场,真正着眼于草根写作者自由交流、民间诗人相互影响、诗歌紧跟时代步伐、网络推动诗歌教育、体制外诗歌自由发展这些现象,在诗歌研究、选本编辑、刊物选稿、事件输理等炮制诗歌史的活动中真实反映历史,保存优秀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无愧于诗歌史
    原载《重建与繁荣——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论文集》引用和转载请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7 0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