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871|回复: 23

[原创] [诗人说诗]第4期 :于坚《罗家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万园枫 于 2024-2-28 21:22 编辑

答应怀斯的邀约,可以谈别人的诗,我花了一些时间。也许这些年读诗太多,感觉自己开始钝了,看了很久,最终我感觉停在了两首诗面前。今天我只说其一。

《罗家生》/于坚

他天天骑一辆旧“来铃”
在烟囱冒烟的时候
来上班
驶过办公楼
驶过锻工车间
驶过仓库的围墙
走进那间板搭成的小屋
工人们站在车间门口
看到他  就说
罗家生来了
谁也不知道他是谁
谁也不问他是谁
全厂都叫他罗家生
工人常常去敲他的小屋
找他修手表
修电表
找他修收音机
文化大革命
他被赶出厂
在他的箱子里
搜出一条领带
他再来上班的时候
还是骑那辆“来铃”
罗家生
悄悄地结了婚
一个人也没有请
四十二岁
当了父亲
就在这一年
他死了
电炉把他的头
炸开一大条口
真可怕
埋他的那天
他老婆没有来
几个工人把他抬到山上
他们说
他个头小
抬着不重
从前他修的表
比新的还好
烟囱冒烟了
工人们站在车间门口
罗家生
没有来上班
1982

       我不太愿意分析这首诗让我触动的原因。我甚至怀疑于坚就是这样一笔写下去的。但他的写作动因在哪?我觉得值得去考虑。
       罗家生是一个可以忽略的人,他的工作间,他的角色,以及他的不被认识。当然他渺小的人生之舟只要一条领带就可以翻覆。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他后来的结婚,生子都是默默的。直到死,他妻子没来,工友似乎都感受不出他的份量。
       到了结尾,只是一个冷峻的客观事实。他的死和消失,究竟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值得思考。
       这首诗读着下去,不觉就有一种感触。罗家生和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不同。他的日常有最普通的节奏:烟囱冒烟,来铃自行车转动……
       文学保持着一颗雄心,要书写另一部历史,人类的心灵史,不再是传统历史的大略,和普罗大众的无名,它要的是有血有肉,情到深处。通过它,我们可以照见古人。我想这大约是写作的意义。
       罗家生也许就是尘世中的我和你。罗家生们真的可以忽略吗?不!
发表于 2024-2-28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快快. 于 2024-2-28 22:19 编辑

于坚的文本口语、叙事、节奏都是讲究的。他隽永和深刻是一般人比不了的。在实践与扎根基层中让那些“阳春白雪”与“无病呻吟”者们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于坚作为中国近代“第三代”现代诗代表人物,采访他的文章也不少。要出新需要下功夫。

点评

思想,审美,语言体系都不一样。诗本来就有多种可能。  发表于 2024-3-9 07: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9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万园枫支持本栏!让诗人说自己的一首诗,可以让读者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这首诗在诗人写作中的位置,归根结底,诗人的写作追求的是什么。万园枫通过说于坚的《罗家生》达到的是同样目的:什么值得落在纸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9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82年还是于坚的大学时期,一伙诗人挤在尚义街六号喝酒谈诗谈女人,他们不大关注个体生命以外的东西,而对个体生命本身,又采取了一种心平气和的观望和满不在乎的反讽。

这首诗看似自然天成,其实详略之间有精心的安排。以不动声色的叙述构成一种强烈的结构张力。一个人就这么消失了,消失于孩子出生那年(新婚不久?)诗人的同情,悲悯,洞察的眼光,思想之力都在不言之中。

点评

诗歌的主题始终绕不开人。  发表于 2024-3-9 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9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诗的诞生:谈谈我的《罗家生》

于 坚

经常有读者来信问及我一九八六年发表在《诗刊》十一月号上的《罗家生》这首诗。我得承认,我从未料到这首诗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一九八六年在太原开青春诗会,山西省的老诗人岗夫听《诗刊》的王燕生老师给他读这首诗,竟然热泪盈眶。我当时很惊讶,亦悟到一些我在写这首诗时所未想到的一些东西。

罗家生当然是实有其人的。我十六岁就不得不中断学校生涯,到昆明附近的一家工厂当学徒工。那时国家搞文化大革命,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当工人是最光荣的。我十六岁时最想当的不是诗人,而是一个木匠。这在今天理想远大,以荷尔德林或博尔赫斯为楷模的诗爱者看来,似乎粗俗而缺乏浪漫。然而,生活正是这样,并非浪漫的生活才有可能是真正的生活。我在这个工厂一呆就是十年。罗家生是我所认识的无数个工人中的一个。他的生活确实如我诗中记述的那样,骑兰铃车,电工技术高超。他甚至比我在诗中写出的那个人更糟糕。他肮脏,并且一直患有慢性肝炎的样子。可他一直是个优秀的技工。这意味着,他的生活细节会被忽略,人们一直注重他的技术,他的无线电知识和操作尤其在行。干写作这行的一贯听到的是所谓只要“深入生活,就能写出好作品”云云。我和这个罗家生认识的第五年。他死了:他修电炉,电炉爆炸了。我亲眼目睹他死去的惨象,肮脏、瘦削,正在干活的时候死去了,脑门上一个大口子;可以看到脑浆在晃动。令人恶心。我想,对某一种生活深入到这个地步,或许一定有得可写了吧。但我整整过了五年,从未想过要写写这位罗家生。在我二十五岁以前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眼光是向上的,是崇拜英雄的。而罗家生却需要“平视”才能注意到。他是百货大楼内正在购物的芸芸众生之一,要“平视”其中的某一位,很不容易。因为他并不以某种异质凸出来或凹下去,他是平的。


我在这个工人死去大约第五年后的某一天,动笔写他。然而写作这件事和这个人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是一次写作事件的触发点。用艾略特先生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客观对应物”。我想,我写的不是罗家生,而是围绕着这个人生存状态的某种语境和它的语言方式。我那时正在大学中文系读书。那时正值一九八二年,是我们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年代之一。我那时阅读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一些理论和剧本。我尤其受到一种“纯客观纪录生活”的理论所影响。据说这类电影把摄影机暗藏在房间的墙壁上,演员在最无表演的情况下流露的真实镜头被编入片子。此外,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想,那时代许多不同凡响的书籍的出现,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视角(从父母和小学老师那儿继承的视角)。那时候,罗家生的影子出现了。但他并不重要,我完全可以写另一个人,在那个工厂,罗家生这样的人有一千三百多个。重要的是他生存所呈现的语境使我意识到了语言的显现。《罗家生》这首诗,如果不是那些句子的涌现,我想我是不会写这个人的。那些句子使我写定了这首诗,并且意识到什么是我个人的语言,我最善于把握一种什么样的语境。罗家生只是一晃就过去了。之后完全是我自己对语言的把握。对词的位置的安排,对语感的控制。我想我那时意识到了只属于这首诗的“声气”。这决不是新闻报告员的代表总体话语的声气,也不是一个小罗曼蒂克自怨自艾的“啊……”。我想这声气比较平静,比较符合罗家生所在的那种语境。不喧嚣、不自卑,只是“在”。


语言的“客观”是相对地说的,纯客观的语言对语言来说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那样把一切破碎细节都描写下来的长篇巨制,也不是纯客观的。我说客观的写作,仅仅相对于某种乌托邦的浪漫写作而言。在《罗家生》这首诗,它之所以使许多读者感到“客观”,乃是这里并不激发读者对生活的虚构力,而是激发读者对“存在”的确认。事实上,这首诗的写作“主观”得很,他把一个人的一生压缩在十几行文字之内。这里面已经舍弃了多少有血有肉的细节!然而,正是如何从一个庞杂无比的语境中说出最具这种语境效果的那几句分行排列的文字,这正是一个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在《罗家生》一诗中,我为“在他的箱子里,搜出一条领带”这句很费踌躇,我在考虑是用领带一词还是用皮鞋一词。诗人不外乎是对每一个词的使用都要掂掂分量的某种咬文嚼字的谨小慎微者,因为一个词放错了地方,会影响一首诗全部的形式。我最终没有用“皮鞋”而用了“领带”,是因为:我在罗家生生活的众多词汇中挑出的这两个词,都具有某种时代的积淀层。由于一九六六年开始的革命,本来属于中性名词的皮鞋和领带这两个词,已经具有了“隐喻”能力,“皮鞋”至少隐喻物质生活的奢侈,“领带”则隐喻西方生活。那个时代,由于某人拥有一条领带而犯罪的事,并非虚构,而是我亲历的。罗家生是否有领带我不清楚,但我的舅舅确实由于一套西装在箱子里被查出来而获罪。罗家生、我舅舅的箱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一个词在它的时代,人们可以在怎样的位置上使用它。我最终舍弃了皮鞋而用了“领带”,是因为它的隐喻力量更强也更明白。


《罗家生》应该是一篇相当散文化的叙事性作品,我甚至敢说这是一首史诗,至少我理解的史诗是如此。史诗并非是虚构或回忆某种神话,史诗是对存在的档案式记录,对缺乏史诗传统的中国诗歌来说,史诗往往被误解为神话式的英雄故事。有一段时间,对文化的索隐式想象也被认为是史诗的开端,真令人沮丧。《罗家生》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文化人那里,一直被视为“非诗”。我一直以此为自豪,那时我写作的力量就是要使某种士大夫的高雅趣味受到伤害,我记得我读到尼采对德国上流社会文化的抨击时多么激动。那是一九八二年的夏季。我和我同时代诗人有些不同的地方,是我十六岁就进入大机器轰鸣的工业社会生活,那时候,我生活的工厂是乡村的海洋包围中的一个孤岛式的独立体。在这里,新时代的文明和道德感与乡村小农式的浪漫和美丽完全不同。一切都是坚硬、冰冷的,个人不存在,一切都必须服从机器的秩序,如果在干活时满脑子什么麦地啊红月亮啊就会发生工伤事故。我因此很年轻就养成一种冷静、不感情用事的生活态度。这或许在浪漫主义的才子看来,完全与诗无缘,因为诗是抒情的。然而,我的阅读告诉我,也许在另一种时代,我们正需要一种不浪漫的、控制的诗人。二十世纪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是这类人物。乔伊斯为了准确地描写河流,竟拿着测量器测量河的流速。斯特拉文斯基的写作环境像化学药剂师的配剂室。据说这位大师有一次为芭蕾舞大师巴兰钦的舞蹈配曲,巴氏说这段曲大约要十一二分钟,斯氏问:准确点,十一还是十二。他能像解题一样配曲,真是不可思议。二十世纪的倾向是非个人化,是拒绝浪漫主义的,是控制的。如果再看看四五十年代后的作家更有此感。例如罗布?葛利耶这些人。我认为我个人的写作气质和这些作家更相通。我平时讨厌乌托邦的东西,我喜欢具体、实在、冷静、回到事物这种趋向的写作。“世界并不无意义也不有意义,它在着,如此而已。”我很赞赏葛利耶的这话。我的创作和我从少年时代就脱离乡土的中国社会很有关系,当然我也不可能不受到、并且是严重地受到乡土中国的熏陶,因为我的工厂在那个时代,毕竟只是为大片麦地包围的孤岛。


我今天当然不认为《罗家生》完全代表我个人的美学方向,它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必经的台阶。现在检讨起来,我认为《罗家生》一诗在审美趣味上是相当传统的。至少,它仍旧是一首“隐喻”性的作品。正如我前面对“领带”一词的分析,《罗家生》之所以赢得一些读者,乃是它的隐喻力量,它对一个时代某些本质方面的把握。我在写作时曾想客观地不带任何暗示地写这首诗,最终这首诗却充满了暗示。它至少暗示了一个时代对个人的不公正。这也是它赢得读者的原因。我觉得这是不合我写作的初衷的。我确实想写“火车像火车那样开着”一类的东西,然而我最终堕入语言的陷阱。《罗家生》实际上是一首相当感伤的诗,它的人本主义和罗曼谛克式的怜悯都显而易见。而在我看来,最好诗人应当彻底地拒绝“我”的出现,拒绝一切来自“我”的东西。

对一首早已发表多年的诗说这么多话,这仅仅表明我今天已和这首诗毫无关系,我只是一个读者。我所谈的仅仅是一些读后感。这些文字我敢说完全无助于一位作者明白如何写作诗这件事,它最多告诉我们一位诗人在写作时可能遇到些什么情况。我从来不相信一位诗人能告诉别人怎样写诗这种事。许多朋友常给我来信,问及写诗之法,我总是沉默,我不想自以为是,以令人误入歧途。读者可以把这些文字当作一篇还算有趣的散文,一篇有关写诗这一事件中的一些琐事的记录。

点评

诗一旦发表就不再属于作者,这也是很好的佐证  发表于 2024-3-7 2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9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令我感慨万千...

点评

问好诗友。  发表于 2024-3-9 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 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呆 发表于 2024-2-29 16:48
一首诗的诞生:谈谈我的《罗家生》

于 坚

谢谢阿呆找来于坚的自说。我们需要的诗人自说正是这样的。他也许不讲技法,却是在讲构思,讲诗人在一首诗中的追求,为什么以这样的笔调来处理而不是别的一种,讲一首诗背后的社会与时代。。。

一首诗的温度常常并不在词语,而是在结构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家生,一个时代的标记和一个时代的诗意

点评

问好阳光。  发表于 2024-3-9 07: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这样的诗让写了几十年的自己醒来。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诗,不同年龄阶段没有停止过寻找。这几年我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诗歌认识,我以为这是好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家生》应该是于坚写得最苗条的诗了,直叙的写法很合我的口味。那个时代,写反映现实的就是这种东西了。我的《外婆》就是这种风格,贴出来给大家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4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婆

文革期间,为了躲避武斗
我常去乡下住在外婆家
美好的时光是陪外婆在灶门口烧火
外婆用火钳夹着松枝送进灶孔
未干透的松枝不太接火
于是,她用吹火筒去吹火
轰的一声响,火苗冲出灶孔
映红了外婆苍老的额头
外婆拿火钳掏出一根烧红薯
她拍了拍红薯上的灰尘
又用缺了门牙的嘴巴吹了几下
将热烙烙的烧红薯递给我
“吃吧,又甜又香”

外婆把手搁在我的膝盖上
给我讲鬼的故事
她很认真的对我说
“世上真的有鬼哟
你舅舅晚上去打猎
有天晚上撞上了道路鬼
明明离家不远了
他却在田埂上绕圈子
鸡叫了才找到回家的路
有天晚上,一个女人跟着他走
他见女人没有下巴
月光下没有影子
他大吼一声,女人不见了
还有个晚上,他经过一片树林
树林里咕哇咕哇的有婴儿的啼哭声
两只狗吓得瑟瑟的发抖
他朝树林里开了一枪
那婴儿的啼哭声没有了”

我很爱听外婆讲的鬼故事
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
却有丰富的想象力
她说天上的人有一丈多高
天上没有人间烟火
天上的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
我们地上的人是中等身材
有的人受苦,有的人享福
而地底下的人只有三尺高
他们的生活就是受苦
有一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侏儒
看着他蹒跚而行的样子
我真的怀疑他是地下来客
他的日子肯定不轻松

初秋的晚上
我和外婆坐在门前的晒坝上乘凉
点燃艾蒿的火把熏蚊子
天空碧蓝,彩云像晶亮的贝壳
山坡上有人呜呜的吹竹筒
时而有人敲锣打鼓
外婆说,那是有人在看守花生地
驱赶偷吃花生的野兽
然而,偷花生最凶的是看守花生地的人
社员们缺少廉洁奉公的精神
看守鱼塘的人偷鱼吃
看守柑橘林的人偷柑橘
看守什么偷什么
轮流看守轮流偷
所以,年终结算时分得不是很多
平常以不正当的方式分享了劳动成果
“口粮不够吃,个个都 是小偷小摸的贼”
外婆说了老实话,露出天真的笑容

这时候,山沟里有火把在游走
山坡上有人在呼喊家人的名字
外婆说,家人出门回来晚了
家里的人拿着火把去接他回来
浓浓的人间烟火味让人感动
外婆指着对面的山梁说道
那里原来是茂密的松林
三年自然灾害吃公共食堂
又是全民大办钢铁
树林被砍来当柴烧了
那三年农家不准烧火
锅儿铁罐都收缴了
干部经常手搭凉棚在山头了望
发现哪里有烟火,就带人去兴师问罪
打人捆人的事时有发生
外公买了个土陶的大夜壶
那把夜壶是悄悄煮东西吃的餐具
为一家人活下来立了大功
那段大苦大悲的历史
只有死里逃生的人才清楚

晴朗的清晨,天边的太阳像鸡蛋的蛋黄
晨雾在山沟里,炊烟在农舍旁
雄鸡在此起彼伏的啼叫
队长敲铁板催社员出工了
我和外婆背着背篓去摘南瓜
我们摘了很多的南瓜
一路上蛙鼓阵阵,为我们庆祝丰收
外婆很高兴,唱起了儿歌
看着她老态龙钟的身影
我心里难免升起忧愁
外婆的岁数大了,岁月不饶人啊
在一个冬春交季的时节
外婆平静的走了
在她的坟前,我充满崇敬
这堆黄土,掩埋着多少故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问好

点评

问好大风。  发表于 2024-3-9 07: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7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写一点于坚写的写诗是危险的,我肤浅的读后感吧,问候版主,问候诗友。

点评

读后感贴上来吧,前言还有后语,互相启发  发表于 2024-3-9 0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平易近人。

点评

问好全喜。  发表于 2024-3-9 0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8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得跟上节奏,与大家一起慢慢读。

点评

你是行家,来得正好。  发表于 2024-3-9 0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6 18: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