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405|回复: 1

[原创]《十月诗歌年鉴2005卷》编著后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2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月诗歌年鉴2005卷编著后记
若冰/文

        风起了。
        在这个季节里大概只有胶东半岛上才会呼啦啦的刮起这样的风,张狂而又带了些暧昧的味道儿。那春天的衣襟虽然已经掠上柳梢,毕竟还是浅了些。也只有这样的风,再把日历掀过去几页,这个春天才会展露无遗,一下子迷住你的眼。
然而我的眼底确是有些潮湿了。书桌上的一摞诗稿,温情而稍显疲惫,就在那儿静静的看着我。我这个人向来是有些懒散的,从来也没有整齐过一天。历时四个多月,当这卷稿子摆在桌面上时,也该松一口气了,可是我却轻松不起来,沉甸甸的就压积在心口,说不上欣慰,只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没有什么理由,这本来就和窗外响着的风无关,和这个季节无关。
        日子如水一样缓缓地流过,直到流淌成一段岁月。那么,我,我们又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几乎渺茫到没有答案的话题,我从没有细细的想过,许多人也会和我一样,或者是根本连想都不会去想。
        来到十月论坛整整一年了,严格的来说还不到一年。回首时居然发现心中会有些愧疚和不安,是啊,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的守候,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答案如同随意一个春夜的月光一样朦胧,甚至于接近飘渺。一年的时间,我主要是靠在了诗歌版上,和每一个痴迷于诗歌的人,和每一首诗默默地对视。本质上来说,我算不得一个诗人,就算是勉强能够担当得起这两个字,终究也有些落魄在里面。
        中国——原谅我用上这样的一个词——现在究竟还有谁在写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状态下为什么还要写诗?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的痴迷甚至于接近狂热?这些问题似乎也不必回答,每一个答案都会牵扯出心里的隐隐的痛楚。在文学这个声势浩大的队列中,诗歌依然是相对薄弱的,她相对于其他的文体,更无法适从于这个社会,因为她着重于精神,从而被金钱所遗弃。其实也无需埋怨这个社会,就算是从屈原、从陶渊明列数下来,诗人的命运都不见得有什么起色。贫困、忧郁、愤懑、抗争,他们何尝不是在压抑中呼喊——这也正是诗歌赖以生存下来的唯一的理由。
        诗歌是什么?怎样才称得上诗歌?这同样是一个你有一千个答案同时也会有一千个否定来回应你的费力而且不讨好的话题。我的理解只有八个字——诗本无形,率意为真。我历来厌恶以各种冠冕堂皇的修饰的成分来界定一个人的写作属于怎样的一种流派或者是风格,也历来厌恶以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概念和模式来充当写作的依据,同样也更加厌恶那种随意潦草、自以为是的写作心态。只有在把握住本土语言的基础上,让思想自由的飞翔。她给我们一支笔,是要我们去开创和引导一种诗风,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摈弃掉一切崇拜的因素,才能够真实的找回自己,借用刘心武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盘自己的灶,煮自己的汤”。
        应该感谢网络,毕竟她给了我们一个自由而宽广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尽情翱翔的空间。纵观网络,诗歌论坛可谓是琳琅满目,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细细的品味一下,又何尝能够走出“圈子文化”的怪圈儿,知己者互吹互捧,异己者则旁攻侧击,文人相轻的现象愈演愈烈。但毕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作者,是能够静得下心来参与写作和评论的,这是值得我们所欣慰的,对于稍显衰退之势的新诗创作,也是可喜的。
        编著这本书的初衷,首先感念于郑燮的几句话,“凡大人先生,载之国书,传之左右史。而星散落拓之辈,名位不高,各怀绝艺,深恐失传”(摘自《郑板桥诗词文选》59页),入选这本书中的六十位作者,在学者占十分之一,打工者占十之四五,他们的写作是在社会的夹缝中坚持着,这本身就是可贵的。第二个出发点,就是对十月的诗歌作一个年度的总结,让一部分作品留下来,达到从网络到文本的过渡和延伸。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入选这本书中的作者中,有接近四分之三的人活跃在网络上的各大诗歌论坛上,因而这本书虽然命名为《十月诗歌年鉴》,是因为它立足于十月论坛,从更广阔的角度上来看,它同时也可以看作是整个网络诗歌的一个缩影,一个戳记。当然还是有一部分诗界同仁对这本书的问世是颇存异议的,像“就这份作者名单来看,也不足以担当年鉴这两个字”的话我也听到很多,但我只能够付诸一笑而已。不是吗?谁又能够真正的担当起年鉴这两个字呢?我们在某些时候评判的标准是否确认站立在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的基础上?是不是我们有些约定成俗的编选方式在有意无意间扼杀了相当一部分诗歌写作者的创作积极性?这些问题是应该我们来面对而且要思考的。诗歌,不仅仅属于一部分人。
        当然不可避免的是,这本书中有一部分作品在写作上还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的,在编选的过程中我甚至有意识的保留了这份随意。这一部分作品多出自年轻人的笔下,如冰言、梦笑中秋等等,笔法虽然稍显稚嫩,却较于那些所谓主流的写作形式鲜活,而这一点,我认为是对于诗歌创作的探索过程中可以允许的。
        如同所有编著者一样,话到这里应该感谢几个人了。首先要感谢的人是著名的诗人、诗歌评论家燎原先生,能够在百忙之中为这本集子执笔作序。在这里我代表入选本书的六十位作者,仅以诗歌的名义,向燎原先生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这本书的编选成功,还离不开肖建新和姚向阳两位同仁的辛勤付出,话不须多说了,每一个带着疲惫和困倦熬过的夜晚都是最好的见证,感谢二位!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一下在这本书的编选和出版过程中给与我最大支持和帮助的蒋玉华女士,作为十月论坛的常务站长,首先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写作和交流的平台,其次她在这本书的策划和编选过程中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最后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与关注和支持的每一位朋友,谢谢大家!
        祝愿每一位入选的作者,能够在诗歌的领域中,以饱满的歌喉,唱出自己的风采!
        风起了!你看那春天!就在那里盈盈的笑!

                                                     
                                          2006-3-27于潍河之畔

发表于 2006-4-2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十月诗歌年鉴2005卷》编著后记

提。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21: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