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58|回复: 4

[原创]上帝缺席之后的敞开者--写给第三条道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6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帝缺席之后的敞开者

----写给第三条道路

玲子

       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之后的惶惑,不仅摇撼了西方哲学的基石,也带来了俗间的普遍郁闷。上帝成为缺席者,对于人类的审判将变得遥遥无期,实践中越来越不可行。人类进入了无遮蔽时期,怀疑成为一切行动的参照,惧怕消失了,罪恶感也将不复存在。一切先前概念的界定,均被从历史的古旧簿子里翻找出来,根据实用的目的进行重新的权衡。人生,爱情,人际,生境种种,均被赋予与传统相逆的意义。人们是循规蹈矩的多了,还是冒险尝试多了?答案不言而喻。从这个无序的生存法则里,我们感到了无助和困惑。新的体系尚未完成,旧的构造依然清晰难弃。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使前景逼仄得透不过气来。既使前者降于下位,后者的攀援也不能成为消解矛盾的良药,也是不成正比的。人更胜于动植物的天然本性,他表象里显出的茫然和对于物质的暴敛性的、破坏性的消费依然存在。在这里,里尔克是揭示此种痼疾的美化诗歌断层的第一信号。技术引领人们进入了更丰富的虚幻时代,变得越加变本加厉。这一时代我们曾经熟悉的表象都已物是人非了。市场以技术促动,人作为其中存在的价值似乎演变为技术本身的价值,变成了单独的材料以及对象化功能的价值。在这里,人才是个市场的附属品,名人也往往是地道的技术活动家。诗歌有无成为“工具论”的点缀,理性的诗歌正在脱离这一命运,逐渐的回归到其诞生之初的原本,人性的袒露正走向自然而真实的轨道。

       诗歌借以承载的历史使命就是对时代的演绎历程的反观。不管人类发展到什么阶段,不管后现代主义怎么消解传统,也不管诗走到了什么地步,诗和诗人的这些根本性的东西都是不会变化的。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器官的代表。”这是种冒险。海德格尔揭示了此种冒险所付出的代价。“人不仅在本质上比动物冒险更甚。人有时大胆冒险比动物更胜于“生命本身”。“生命”在此意味着:在其中存在着的存在更具存在特性,即自然。“然而人的本质基于存在对人的关联。因此,人由于他的自身意愿而在本质性的意义上被威胁着,也就是说,人需要保护,但又由于同一个本性而同时是无保护的。”⑴这种生命的冒险直面生活,守护生活,同样充满了无指导性和艰辛。第三条道路写作诞生于这个诗歌再转型的时代,也是对于中国诗歌自身道路的反观和自省。有人认为它像一个标识,是寻觅到了解开诗歌创作的“潘多拉魔盒的金钥匙”。树才、莫非、车前子、谯达摩、林童这些倡导者们开始了这样的追寻。他们“本着诗歌的良知”(林童语),从诗学多维的角度,果敢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写作”这一诗学命题。它是对当时“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一种纠偏和纵览的产物,有着及其深奥的哲学思考的命题。它主张的“坚持独立写作的精神,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独立性的”创作理念经过五年的历程的运行,从初露端倪,实验聚集到如今已硕果丰厚,气运恢弘,并有了自己稳固的一席之地。正如创办人之一的谯达摩先生所言:一言以蔽之,“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学理论体系其实就是不断敞开、不断走向实践的诗学探索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条道路写作”天然地属于“实践诗学”。在无休无止的“实践”的基础之上,“第三条道路写作”已经带来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以及由此而必然派生的文学运动⑶。它克服了所谓“无保护”的人性拘囿,为自己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冒险”找到了可以“歌唱”的理由。我们没有指望哪种主张可以永久无变,但这种找寻本身是可贵的,哲思化的,符合理性的。因为,诗歌发展到当代,自身走入了一个无所自知的盲区,实用的经济技术掩遮了它本应有的光辉,无论高位阶的知识分子还是自言崇低的民间派,说穿了是社会智识的反映,批量划分形式上的读者群也罢,创作者也罢,分层是不同智识者的自我意识为参照系的,立足在自己的现有模板中的机械划界,不是全景的观照。观照属于活的,可以包涵的和长远的。介乎其间的第三条道路理念的行程,基本符合了这种动态的分析,它的散中有凝倡导多元的个体张扬,不一定强行要求某种硬性的已有框架,诗者或者读者绝大部分看到的是诗歌的本体的创作风格和质量,这也是各种流派生存的共性的基准和土壤,第三条道路无非是把它用自己的敏感和创意“ 重述”出来而已,是理论与实践均为可行的动态参照指标。

       更重要的是,第三条道路有自己能够引以自豪的诸多的理论支撑和诗歌创作文本。在其发展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诗学内涵开始逐渐得到比较清晰和有力的阐释与认可了。关于它的各种说法,有人做了一个回顾和解说,大致的观点有这样几种:在莫非看来,‘第三条道路’就是‘另类,是另类的另类,甚至是自身的另类,是单独者,是单数的复数。’在树才看来,‘第三条道路是另一些道路,是复数,因为我坚信诗歌的丰富多样正式基于每一位诗人观念与文本上的差异。所谓多元,即差异,即独立,即无领袖欲,即尊重对手,即不结盟’。在谯达摩看来,‘第三条道路的三,是三生万物的三,第三条道路是一条绝对敞开的道路,因此是一条无限延伸的道路。’这些说法无疑都是很有意思的,至少‘他们都强调了诗人个体的位置和基本的责任感,超越了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争论者所陷入的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李祖德语)”⑷很显然,“重述”的定位凸现了当今诗歌创作与欣赏的需求和走势。它在自身的存在上宣布了这种“重述”的成功,是经验的,更是未来的。它所涌现的一大批诗人,突破了年龄,阅历,职业定位,甚至是某种资历、名气上的限制,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多元、多风格、多维立体的创作群体。这得归功于网络传播的益处。网络信息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更新迅速,个体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获取有益的信息。网络真正具有了崭新的“四维空间”(即虚拟空间)的意义。在网上,一方面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是一点转向多点的,每个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施行者,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受众或传播者的个性化得以充分凸现;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传播又使得每个个人掌握了充分的自主权,能够积极主动地控制自己所要接收的信息内容,形成可信而合乎理性的大众口味的权威性信息。它突破了纸媒创作的封闭,即时的,点对点的传输方式更加有利于信息的到达和反馈。众所周知,它带来的新的写手从一开始,就处于开放性的氛围之中,尽管发生争议甚至于抵牾,它的发展势头尉为壮观。放些新鲜空气进来不是恩赐,而是既成事实的接受。我们必须革出旧有的习惯性思维,一切的“一”,和一的“一切”同样均衡,同样受到器重。它是存在的,也是存在着的,和将要存在的事实与预测。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冲击力。巨大的无疆域之分的诗歌时代也将是网络诗代的“复述”--从纸媒到网媒的大的诗歌时代的大“迁徙”。和其它文艺表现形式一样,电影,摄影,录音录像,绘画,雕塑,戏曲,哪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时无刻不悄悄地经历了这场变革,受益与这场”迁徙“带来的好处。网络诗歌的时代也将不仅仅是时尚的代名词,网络诗人的发现和成长是诗歌转型期的产物,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人”。
        这里,一些活跃的名字和作品我们已不陌生。谯达摩诗歌的预言很有意寓。“透过其中的一滴露珠,我吮吸着它盛满美酒的/双乳。别吱声——/此刻酒鬼已走火入魔/而在魔与佛同时隐身的树枝上,此刻桃花盛开/此刻荒原上突然有一万颗人头攒动/透过其中的一根头发,我发现春天结束了”但这个“结束”是新生和循环,一个新的道路发现的再度彻底的“敞开”。如上所述,“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起步可以追溯到至1999年。2000年1月初,谯达摩和莫非、树才编选的《1999九人诗选》诞生,林童等的加入,2000年的《九人诗选》和2001年的《九人诗选》也相继问世。2003年:通向更广阔诗歌艺术世界的——《第三条道路》时隔一年之后,由庞清明、林童主编,第三条道路诗歌学会发行的《第三条道路(2003年·诗歌卷)》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诗坛。由诗人凸凹、张选虹、丁乂等策划的“《第三条道路》(第二卷)也于2005年出版发行。与此同时,谯达摩独力主编的《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一卷)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了10多篇论述“第三条道路写作”的理论文章。至此,“第三条道路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技术”的转换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另外,谯达摩目前正在主编的《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二卷)业已编完并即将出版。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实践诗学的成果。正如树才所言,“第三条道路写作”的精髓所在是对“写诗”之“写”的回归。“第三条道路”是另一些道路,是复数。因为我坚信诗歌的丰富多样正是基于每一位诗人观念和文本上的差异。所谓多元,即差异,即独力,即无领袖欲,即尊重对手,即“不结盟”(树才);第三条道路从外在看是挤压和逼迫的产物,它不满于喧嚣而无益的争执。从内在看是拥有一定创作理想,并勇于坚持个人和个性倾向的创作实践的诗人,内外结合也就成了现在的第三条道路(十品)。第三条道路的方向不是明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第三条道路从来就没有一个现成的方向,第三条道路伸展入乱石和杂草之间,伸展入无路之处……我就这样微笑着走在四通八达的第三条道路上,我知道,当我与越来越多的人背道而驰,我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胡亮);如果现在整个中国诗歌的成就为“分母”,而个人诗歌写作为“分子”,那么“第三条道路”写作者越多,“分子”就越大,不同的写作者又有不同的“分子”, “分子”与“分子”之间自行自我叠加,当然就会越来越接近自然数“1”了。越接近自然数“1”,那么21世纪中国新诗的振兴就越发看见希望的曙光(兰马);第三条道路的观念,是一种普适性的价值立场,而不是一个流派,一个同盟,一个组织(赵思运);第三条道路是一个当代汉语诗歌公共话语场域建构的过程。它对世纪末诗歌写作的一些不良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救正。它以理性的行动对我们固有的文学史和批评模式进行了反拨,为我们的阅读和批评提供了许多被遮蔽的文学事实(李祖德);“第三条道路写作”在对“知识分子写”';和“民间写作”论争批评的基础上来构筑自己的诗歌,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造……部分诗论文章很有深度,对权威流派和经典论著不盲从,也不考虑在表述观点的同时会遭到他人异议与反对,孜孜不倦于诗歌探索精神的提升和诗歌建设的实质性发展,为新诗存在的价值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然而有力的说明。在当今这个信仰分裂,以时尚为消费目标的时代,这种姿态是颇为珍贵的。任何其它诗歌群体包括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态度都没有它表现得这么强烈而集中(胡磊) ;我们的第三条道路或无限制写作,就是要从根本上去实现诗歌在我们生命中的飞越,在我们生命的这一瞬间全力冲击以至爆炸。(庞华)通往新世纪的诗歌之路--就应该是活泼的“第三条道路”(林韵然);从诗学上升到文学,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范畴变了,实践性和自我调适功能没变。她永远是敞开的、接纳的。关键是我们必先学会自我反思(杨雄)。谯达摩也坦言,第三条道路:是一条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之路。这基本涵盖了第三条道路诗歌创作所解构的思想主旨。自开办以来,“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已经云集了谯达摩、莫非、树才、老巢、林童、安琪、庞清明、探花,凸凹、张后、子梵梅、严家威、刘川、刘文旋、马永波、十品、娜夜、徐慢、吕历、卢卫平、唐诗、路也、简宁、殷龙龙、张耳、李南、陆苏、谷禾、杨拓、墓草、讴阳北方、阳阳、钱兆亿、胡亮、杨通、刘歌、飞沙、老德、韩高琦、兰马、刘汉通、张作梗、南渡、丁成、张选虹、玄鱼、牧野、赵思运、林林、金辉、张新泉、杨然、马莉、朱子庆、胡亮、杨远宏、张放、杜兴成、张选虹、丁乂、李霞、张富英、青弦、罗唐生、侯平章、雨田、陶春、谢银恩、刘泽球、朱杰、花未眠、曾令勇、秦风、野川、罗铖、胡应鹏、白鹤林、张翌、蒋宜勋、鄢家发、李拜天、卢泽明、席永君、张阅、廖忆林、西边雨、衣水、南北、魏建林、杨铮、焦虎三、万萍、龙郁、聂作平、孙文、王国平、朱晓剑、刘晓双、李云、王华、刘俊升、陈国瑛、卢泽明、席永君、张阅、冉云飞、西北龙、丁燕、冉冉、王爱红、沉沙、歌兰、姚园、孙家勋、冰儿、冷若梅、池羽、莫卧儿、韩嘉川、沈河、乐思蜀、虚云子、李浔、王征珂、朱枫、温永琪、叶逢平、杨青云、陆华军、康城、山里弟、蒋楠、野松、醉发、汪抒、管上、远观、聆听、林西、方惘然、漠北、岳鹏、郭杰、佛手、离开、雪鹰、何山川、水笔仔、古剑、鲜娅、许烟华、无歌、郭希明等等。⑹论坛中值得一提的是由王代生、杨雄、竹临石、邓诗鸿、青海湖、黑水铃声、玲子、夕婉、紫陌红尘、兰紫野萍、简简柔风、欧隆痴创办的谯达摩担任站长的第三条道路文学网站的新坛,扩大了原有的诗歌为主的写作领域,栏目设计更丰富,除“诗歌论坛”外,还设有“小说论坛”、“散文论坛”和“外国文学”等等。客观地讲,这个网站的创办为“第三条道路写作”从一个纯粹的“诗歌流派”向即将到来的“文学流派”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也聚集起一大批新的写作者,如杨雄,竹临石,弹弓,青海湖,和平岛,云外野鹤,纤手太阳,欧隆痴,雷子,夕婉,蓝紫野萍,天界,王客枫,旗烈,竹露滴清响,梅笛,横行胭脂,简简柔风,江耶,古剑,炎阳,李白不明白,第六指,秋风,冰木草等诗人,谁在流浪,北极苍狼,鲁李王,齐风池,白祺瑞,蝶花逐梦飞,憨豆,摇摇晃晃,一箪食,舞歇歌沉,寂寞如我,乔木qiao等小说、散文作者,和紫陌红尘,玲子,上帝的拇指,琦琦等一些文论评手,为第三条道路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一种可贵的更新。
       总之,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是,冒险更胜的大胆冒险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安全。······为此,又需要一种制造。这种制造惟有在对象化中才可能。然而对象化却把我们锁闭起来而与敞开者对立”。“惟当我们没有完全彻底地把自己的本质设立于制造和定造的地区,可利用者和可保护者的区域之际,我们才无这种忧烦而存在。惟当我们既不计算无保护者,也不计算在意愿中树立起来的保护之际,我们才安全地存在”。此种敞开“就其本质(即做为反整体牵引的告别)把它朝向最广阔的轨道”。⑺诗歌的无序状态和无引领性,没有带来恐慌,只是杂芜中的盘旋前行而已。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思想大解放、多元共存、多元互生的黄金时期,历史上经历的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思想融会的独尊时代,诸多文化共同汲取的盛唐时代,清末思想西方演进时代等。这些没能导致文化发展的停滞,反而由于碰撞的产生衍生出更加适应生存的全新的文化土壤。谯达摩的预测是乐观的,“应该说,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我想,随着《第三条道路》(第三卷)的即将问世,“第三条道路写作”也将宣告它的滥觞期(1999——2005)的结束和繁盛期(2006—— )的来临······”,敞开是接纳和吸取的,“概而言之,‘第三条道路写作’作为一种不断敞开、彻底敞开的实践诗学,它反对任何封闭状态及其封闭者”。⑻我们相信,随着多元化时代的步法迈进,会有更多的写作者加入我们的行列。我们在蜿蜒前行的路上,会像本世纪初的一位女作家那样,惊喜地欢呼,你也在这里呀!
      我们的呼声很有力,我们的期待会比所要期待过的终将传得更远。
2005-11-15于兰斋
注释:
⑴见《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第188页
⑵见《东唠西扯侃新诗--第三条道路写作刍议》郭杰语 http://cyber.swnu.edu.cn/xinshi/bbs/forum.asp?Forum_ID=27
⑶见《第三条道路:实践诗学的诞生》谯达摩语http://www.road3rd.com/bbs/dispbbs.asp? boardID=3&ID=6528&page=1
⑷见《谯达摩:第三条道路:旷野呼告》谯达摩文http://www.road3rd.com/bbs/dispbbs.asp? BoardID=3&ID=677&replyID=&skin=1
⑸见《谯达摩:第三条道路:旷野呼告》谯达摩诗《桃花出生的地方》,同上
⑹见第三条道路诗论的一些资料,以上文中所列的人员名单
⑺见《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九州出版社,第194页,200页
⑻见《第三条道路:实践诗学的诞生》谯达摩语http://www.road3rd.com/bbs/dispbbs.asp? boardID=3&ID=6528&page=1
玲按:对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解本人还停留于初级认识阶段。本文应谯达摩先生的撰稿邀请,主要收集了网上的资料,并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做了浅显而粗略的哲学层面上的剖析。因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海涵为盼。
发表于 2006-7-28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玲子也来过,半年多不见,别来无恙!
古鲁近来遇到相当麻烦、棘手的问题,头疼得很,所以,无诗兴,无诗情,无诗絮,只是到处闲逛,闲逛——
偏闲逛到此,见了些旧友,真是百感交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一份名单。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单太长,意味着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特定的诗学标准和规范.
因而很难构成诗歌流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见题,观瞧一眼:楼上说得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6 2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