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官亲民 于 2018-10-17 14:41 编辑
诗客陈娥家蕙开, 林兰爱慕惜花哉。 芳容英气之前睹, 心系清姿又看来。
注: 兰花,正名佩兰,别名中国兰、春兰、兰草、兰华、幽兰、山兰、国香、空谷仙子、香祖;兰科植物俗称兰花,亦叫胡姬花,属兰科双子叶植物,多年生草本,生活方式有地生(如红门兰、白芨、绶草等)、附生(或有石生,绝大部分兰花皆有附生习性)和最奇特的腐生(如天麻、山珊瑚、上须兰、蕙兰属的大根兰和多根兰等等),也有少数为攀缘藤本(如香草兰);根肉质肥大,无根毛,有共生菌;具有假鳞茎,俗称芦头,外包有叶鞘,常常与多个假鳞茎连在一起,成排同时存在,茎直立,高40-100厘米,绿色或红紫色,分枝少或仅在茎顶有伞房花序分枝;叶片数枚至多枚,长6-12厘米、宽2.5-4.5厘米,叶柄长1-1.5厘米,革质,直立、外弯或下垂,通常簇生于假鳞茎基部或下部节上,二列,带状或罕有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全部茎叶两面光滑,终年常绿,多而不乱,仰俯自如,姿态端秀、别具神韵,中国自古以来对兰花就有看叶胜看花之说;花单生或成总状花序,花两性,具芳香;花冠由3枚萼片与3枚花瓣及蕊柱组成;萼片中间1枚称主瓣;下2枚为副瓣,副瓣伸展情况称户;上2枚花瓣直立,肉质较厚,先端向内卷曲,俗称捧;左右对称、唇瓣、花粉块和合蕊柱是兰科植物的基本特征;花粉成块的特征却有些例外,除拟亚兰科和杓兰亚科没有,其他大部分兰科植物还有花粉块柄;古人以“一茎一花者为兰”,一茎多花者为蕙;颜色有白、纯白、白绿、黄绿、淡黄、淡黄褐、黄、红、青、紫,以不具褐色的纯颜色者为贵;瘦果黑褐色,长椭圆形,种极小。花果期7-11月。兰性喜阴,怕阳光直射,喜湿润,忌干燥,喜肥沃、富含大量腐殖质、宜空气流通的环境。各地的气候、环境、都能影响兰花的生长,所以选择植料的方式不同。如福建闽南一带,四季天气较暖和,不会太冷,兰花生长速度快,适合用小鹅卵石种植,第一、节省资源,第二、鹅卵石利于通风、不积水。墨兰、建兰和寒兰越冬温度10℃左右,另外几种5℃左右。据记载,兰花的根、叶、花、果、种子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辛、甘、无毒;有养阴润肺,利水渗湿,清热解毒等功效;根可治肺结核、肺脓肿及扭伤,也可接骨;建兰根煎汤服,据说为催生圣药;建兰叶治百日咳,可治虚人肺气(一作肝气),果能止呕吐,种子治目翳;蕙兰全草能治妇女病,素心花瓣阴干亦能催生;春兰全草治神经衰弱、蛔虫和痔疮等病;兰花花梗可治恶癣。兰花香气清洌、醇正,可用来熏茶;还可做汤等菜肴。据载:“花可助茶,膏可代饮”。福建省,乡人用建兰花朵蜜渍,然后饮用。也有:“以盐梅干醉取汁名日梅油,用浸鲜花,以作香料”的记载。日本京都有一家古老小店,几十年来都出售祖传的“兰花茶”。这是把产在京都北山上的春兰花朵,采下来,用特别方法晒成半干,再用盐渍装在小土瓶里。用时取两朵放在茶杯内,冲上开水即可饮用。兰花泡水后,恢复原来形状,既美丽又有特别香气,喝时风味非凡。花朵同时也可以食用。据载兰花可点汤,临点汤时,先以热水瀹过,花色新,汤味鲜美。兰花可作菜肴,乃筵席上的著名川菜,清香扑鼻,缭绕席间,食之令人终生难忘。川菜中的名菜有“兰花肚丝”、“兰花肉丝”等,还有“兰花包子”也其味无穷。兰是开花植物中最大、最具多样性的科,约有超过800个属和25000个种(一些资料列出超过30000个种),和另外100000余个园艺家培养的交配种和变种。英国皇家植物园的“世界兰花对照表”列出了约24000个公认的种名,每年还会增加约800个新种。兰科植物的种类比包括硬骨鱼纲的所有脊椎动物还要多,约占单子叶植物纲所有种类的1/4。早期的分类系统(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兰科与水玉簪科分类于微子目内,在1998年发表的APG 分类法中归于仙茅目中,而2003年经过改进的以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II分类法则将其列于天门冬目下,并认为与仙茅科亲缘关系接近。兰花由于植物区系的极度复杂性,花的所有特征都充分表现对昆虫授粉的高度适应性,并与真菌建立共生关系,被认为是植物演化的顶点。兰花中比较出名的有蝴蝶兰、兰花、蕙兰等。国兰家族中有一万五千多个品种:大洋洲、非洲多为凤兰,新加坡万带兰,芬兰铃兰,南斯拉夫铃兰,塞舌尔凤尾兰,津巴布韦嘉兰;南美洲国家定为国兰的有:巴西卡特兰,哥斯达黎加卡特兰,哥伦比亚卡特兰,厄瓜多尔白兰;亚洲国兰是蕙兰。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春剑、莲瓣兰七大类,有上千种园艺品种。春兰又名草兰、山兰;春兰分布较广,资源丰富;花期为2~3月,时间可持续1个月左右;花朵香味浓郁纯正;名贵品种有各种颜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从瓣型上来讲,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蕙兰根粗而长,叶狭带形,质较粗糙、坚硬,苍绿色,叶缘锯齿明显,中脉显著;花期为3~5月,花朵浓香远溢而持久,花色有黄、白、绿、淡红及复色,多为彩花,也有素花及蝶花。建兰也叫四季兰,包括夏季开花的夏兰、秋兰等;四季兰健壮挺拔,叶绿花繁,香浓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强,易栽培;不同品种花期各异,5~12月均可见花。墨兰,又称报岁兰、拜岁兰、丰岁兰等,原产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海南等;中国南方各地特别是广东、云南的养兰人最喜栽培与观赏。春剑常称为正宗川兰,虽云、贵、川均有名品,但以川兰名品最名贵;花色有红、黄、白、绿、紫、黑及复色,艳丽耀目,容貌窈窕,风韵高雅,香浓味纯。常为养兰人推崇首选的是寒兰,寒兰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以及西南的云、贵、川等地;寒兰的叶片较四季兰细长,尤以叶基更细,叶姿幽雅潇洒,碧绿清秀,有大、中、细叶和镶边等品种;花色丰富,有黄、绿、紫红、深紫等色,一般有杂色脉纹与斑点,也有洁净无瑕的素花;萼片与捧瓣都较狭细,别具风格,清秀可爱,香气袭人。莲瓣兰是主产于云南省滇西北地区的一种地生兰,时逢每年的元旦春节盛开。这种兰花的花瓣呈椭条形,酷似盛开的莲藕花瓣,民间以花喻花,定名为“莲瓣兰”。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植被类型多,因而兰花资源非常丰富,全国都有分布,但从数量分布上从南到北依次递减,除了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宁夏、青海、新疆之外,各个省区都有不同种类的兰属植物。一般来说,地生兰多生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江苏、安徽、河南等;附生兰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广东、福建、台湾等。分布于亚洲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向南到达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兰花在中国分布种类最多的是云南、四川和台湾省。绍兴是中国植兰最早的地方之一,素称“兰花故乡”。兰花传统名种“宋梅”、“楼梅”、“环球荷鼎”、“簪蝶”等,均出自绍兴。绍兴奇种“绿云”,属国家级保护珍稀资源。1959年,绍兴奇瓣名兰一株,被北京中山公园命名为“中山蝴蝶荷”。1982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定兰花为绍兴市花,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兰花协会,即绍兴市兰花协会。罗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多林密,森林覆盖率达68.8%,为兰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促使兰科植物多种群落共存,在高海拔林区盛产小斑叶兰、扇脉杓兰、蜈蚣兰;在中、低海拔山林盛产剑兰、寒兰、蕙兰等。境内已发现的兰科植物有18属25种,生长区域范围达132万亩。江西宜丰县是产兰大县,境内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春兰、慧兰、建兰、寒兰均有分布,尤以寒兰最为突出,享誉全国。近年来,该县潭山、天宝兰花种养发展迅速,出现了和平兰苑、百艺兰苑等一批种兰养兰大户,兰花产业已具雏形。为了引导、扶持兰花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该县兰协精心组织兰友参加了中国寒兰(重庆)第二届博览会。这次展览该县共获得3个奖项,由该县兰花大户杨和平送展的神猫荣获特别金奖、下山春兰线艺获银奖、副瓣蝶获铜奖。第10届亚太兰花大会在中国重庆开幕。此间,一株名为“素冠荷鼎”的莲瓣兰估价1500万人民币,成为此次兰花大会上的“天价”兰花。此次兰花大会共评出两个特别金奖,分别是:由日本名古屋国际兰花大会组委会永田治彦选送的微中子碧玉兰“龙袍”,和由中国云南大理荡山州选送的莲瓣兰“素冠荷鼎”。据介绍,获奖的莲瓣兰“素冠荷鼎”是中国云南大理荡山州兰园的镇园之宝,有人曾出1200万未能购走,该兰花估价1500万人民币。莲瓣兰“素冠荷鼎”姿态优美。兰花被中国的河北省保定市、福建省龙岩市、台湾省宜兰市、贵州省贵阳市、云南省保山市选定为市花。中国栽培兰花约有几千年的历史。1976年,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有一件器皿,上面刻有一种五片叶的植物,叶间有花蕾含苞待放,下部又刻一长框的图案。据考古专家考证,器皿上所刻绘的那株植物是箬兰,即浙江产的落叶虾脊兰(是兰科植物的一种)。出土的刻有花卉盆景装饰图案的生活用具说明,远古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识别植物,发现了花卉的观赏价值而加以培育;同时也说明人类的审美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由此推断,中华花卉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距今有7000年左右。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中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认识了兰花,并由仓颉创造了“兰、蕙”等字。文字起源即文化起源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记:“仓颉,上古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有四目。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政,极得黄帝赏识和百姓爱戴。”《路史》中说:“尧帝之世有金道华养兰”。《拾遗记》中说:“上古时须弥山(佛教传说中的名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勾践种兰之地是兰渚山,距城二十五里之南面小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确是种兰的好地方。勾践种兰不仅有动机,而且有技术保障。关于勾践在渚山种兰,历史上多有记载,除《宝庆续会稽志》以外,如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明人南逢吉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也说:兰亭,即兰渚也。《越绝书》曰:勾践种兰渚山。明代徐渭也在《兰谷歌》中提到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绍兴地志述略》记载:兰渚山,在城南二十七里,勾践树兰于此。由于勾践种兰渚山,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曹植《秋兰被长坡》诗中对此有描写。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蘭”并不是指今天的兰花或兰科植物。根据一般常识,人们认识植物是从实用开始的。“蘭”的记载也是从杀虫、沐浴、辟邪、芳香等方面开始的。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有可能简单地引种一些可食的块根、果实或药用植物,而不可能去栽种专门的观叶植物。所以很多古代记载的兰草是不是今天的兰花还是疑案。直到9世纪下半叶,亦即唐代末期的上层人士与花农中,兰花(国兰类)的栽培已经比较普遍了。通过分析论证,中国最早涉及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代末年唐彦谦的《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这首五言律诗所描写的无疑是真正的兰花,即兰属植物,也就是国兰。翠环显然是指下弯成半圆形的带形绿叶;苍玉是绿白色的花;莎是指具带形叶的植物,后人也有称兰属植物为莎的。除此以外,其他香草未见具有这种特征的。看来是比较可靠的。唐彦谦曾在陕西汉中和四川做官,此诗可能是他在公元860~880年间所写的。唐末另一处比较可靠的记载是杨变的《植兰说》:“或种兰荃,鄙不遄茂。乃法圃师,汲秽以溉。而兰荃洁净,非类乎众莽。苗既骤悴,根亦旋腐。”这里所总结的种兰经验,与今天的情况是相符的。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黄庭坚(1045~ 1105)在书《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可以说是相当准确的了。他写道:“兰蕙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华,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这是对春兰和蕙兰的确切而科学的描述,也是首次用蕙来称呼真正的兰花。朱嘉(1130~1200)在《楚辞辩证》中写道:“大祗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若今之兰蕙,则其花虽香,叶乃无气……”。并作诗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为不谙植物的文人,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宋代罗愿《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芷兰。江南兰只在春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末年,兰花的栽培已有很大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两本专著,即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和王贵学的《王氏兰谱》(1247)。这两本书所包括的品种大多数是来自福建的兰花,内容也大同小异。书中详细地评述了兰花的品种、栽培、施肥、灌溉、移植、分株、土质等方面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植兰专著。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中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罗篱斋兰谱》,高濂《遵生八笺》书中有关于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霁楼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陈淏子《花镜》、鲍薇省《艺兰杂记》、周怡庭《名种册》、孙侍洲《心兰集》、陈研耕《王者香集》、周荷亭《种兰法》、刘孟詹《艺兰纪》、余姚黄氏《兰蕙说》、袁忆江《兰言述略》、杜文澜《艺兰四说》、刘文琪《艺兰谱》、清芬室主《艺兰秘诀》、金石寿《培兰要则》、杨子明的《艺兰说》、严楚江《厦门兰谱》、袁世俊《兰言述略》,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第一香笔记》、屠用宁《兰蕙镜》、张光照《兴兰谱略》、岳梁《养兰说》、汪灏《广群芳谱》、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欧金策《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当代马性远的《中国兰文化》一书叙述了中国兰文化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和佚事趣闻,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其他著作还有《绍兴兰文化》、《春兰谱》等。兰艺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日本关于兰花的著作有小原荣次郎《兰花的解说(附培养法)》、《兰之种类和培养》、《兰蕙要览》、《趣味之友》、《兰华谱》等。兰艺也是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观赏价值很高。兰花的花色淡雅,其中以嫩绿、黄绿的居多,但尤以素心者为名贵。兰花的叶终年鲜绿,刚柔兼备,姿态优美,即使不是花期,也像是一件活的艺术品。“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斛比,看叶胜看花”。这首诗就是用来形容兰叶婀娜多姿之美。兰花的花姿有的端庄隽秀,有的雍容华贵,富于变化。兰花的香气,清而不浊,一盆在室,芳香四溢。兰花的芳香有几种类型:幽香:是一种闻而清神爽气,使人十分舒适的芳香。当门迎客来,入室更芳香。香来沁肺腑,久之不闻香,香与人具化,十分特别,幽香为中国兰独有;“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古人这首诗将兰花的幽香表现得淋漓尽致。清香:也是兰香,然而无法随风传送,这种称为清香。俗称“有香而无气”;这种香用手轻拍兰盆或用手掌扇动靠近花朵的空气,其香味仍飘散不出来;只有靠近兰花的花朵时方可闻到芳香。草香:国兰中也有些品种仅仅只有淡淡的清草香,或是一种怪怪的气味,俗称“有气无香”。香是国兰的灵魂。因为王者之香的兰花没有了香是不可思议的。有国香之称的兰花,没有了香味,不能称中国兰。因此,兰花有香固然好,具幽香更好。古人赞曰:“兰之香,盖一国。”故有“国香”的别称,也有“第一香”之誉。品种鉴别是对兰花综合素质的鉴定,是最能展示艺兰功力的一门学问。因此,历代艺兰大家都对此格外慎重,都是辩证的看、综合的看,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妄下结论,始终奉行“三看”原则,即看叶形、看花苞、看开品。因为兰花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畏霜雪欺凌,拥有坚忍不拔的刚毅气质,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兰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1985年5月兰花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花之四。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兰为女子之挚友,兰闺、兰房、兰室、兰梦、兰兆无不与兰相连,兰也因此而显得芬馥奇特。也有借兰来表达纯洁的爱情,“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中国人民爱兰、养兰、喻兰、咏兰、画兰,从而形成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兰文化。春秋时,郑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梦一位天使送给她兰花,并对她说:“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送你这兰,作你的儿子。兰花有国香之称,佩戴它,人家一定会喜欢你的。”不久,郑文公见了燕姞,赠给她兰花,两人十分恩爱。过了一些日子,燕姞怀孕,生下一子,取名为兰,就是后来的郑穆公。后来称兰花为“国香”,并以“梦兰”比喻怀孕。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十分喜欢兰花,由于他特别重视个人思想品质的修养,在兰花身上寄托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国魏人王肃所收集编纂的《孔子家语·六本》卷四书中,记载了孔子颂兰的一段佳话:“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家语》中还节录了孔子另一段话:“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这是孔子答子路的一段话。当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应聘而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于是派兵包围了孔子,“孔子不得行,绝食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这时子路说:“我听说,做好事的老天报之以福,作恶的老天报之以祸。现在你老师积德怀义,而且身体力行很长时间,为什么要困穷到这样啊?”于是孔子就列举了历史上伯夷叔齐、王子比干、伍子胥等贤德之人最后遭到不幸的事,说明“夫遇与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又举了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作为生动的比喻来论证“君子不为穷困而改节”这一观点。屈原(约前340~前期278),名平,字原,号灵均,又名正则,楚国人。战国时伟大诗人。《史记·屈原列传》称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是他的政治主张遭到旧官僚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他为之依靠的楚怀王又昏聩无能,忠奸不辩。结果信谗言而怒迁于他。到楚顷襄王时,屈原遭到更大不幸,被长期流放于沅湘一带。屈原遭遇穷困,但其志不变,其行更廉,“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因将愁苦而终穷!”他将这种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多种香花异草加以表达,触物以起情,索物以寄志,而且将这种比兴手法作了新的发展,这就将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一伴,融铸一炉,从而大大扩张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在选取香花异草中,屈原特别选取了兰,因此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许多诗篇中,都写到自已如何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他对兰寄以无限的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整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莆化而为茅。”以上仅是《离骚》中所举到的几个兰的例子,可见屈原是何等爱兰、颂兰,寄情于兰,托兰以讽,兰在这里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触物起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寓,一种精神与品格的追求。郑思肖(1241~1318)宋末元初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字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元代以郑所南(即郑思肖)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赵宋政权灭亡后据说他坐卧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土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或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郑所南自宋亡后,矢不与北人交接。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他每逢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老教,工画兰,疎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所以他存世画的兰花及其少,现只存一幅《墨兰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其画中诗曰:“向来俯首向羲皇,汝是何人到此方。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他对南宋的忠贞情操表露无遗,这一切都使他享有“忠贞”的盛誉,受到后人的称赞和敬仰。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写兰竹花卉的一代宗师。史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他的书法自成一体,隶楷参半,称“六分半书”,具纵横错落、瘦硬奇峭之趣。他的诗反映生活,言之有物,又具形象化,通俗化的特点。以这样的诗书配在写兰作品上,就使他的画更具意趣与真气。他的“三真”是他内心的表露,集中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人……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因此他的画兰,就是为了表达这种“民胞物与”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他说:“凡吾画兰、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下在安享之人也。”有了这样的襟怀,他的画就有了“三真”。板桥喜欢画盆兰,也常画峤壁兰、棘刺丛兰。郑板桥兰画中数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兰竹石图,这固然是古代写兰的传统,“八怪”花卉画的特色,也是他的创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兰竹画中常添石,认为“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兰竹石,相继出,大君子,离不得”。郑板桥的兰竹石画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其题画诗又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片青山一片兰,兰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梦三千里,吹满春风不觉寒。”“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试问东风何处吹?吹入湘波一江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