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958|回复: 4

[原创]中國人說話的毛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13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聞雨在 2004/11/13 05:03pm 第 1 次编辑]

2003年11月
一定有人不喜欢这个题目,觉得自己常被人夸口才好。口才好和交流技巧好与差是两回是。
上到中国领导人,口才缺少魅力,用词千篇一律,象“再创辉煌”,“与时俱进”,耳朵快听烂了,反胃。交流技巧上更差劲。首长听惯了国内记者和风细雨的提问,面对海外记者的攻势,经常答非所问,或反问训斥。江核心怒骂香港记者,好一个龙颜大怒,吓破你的狗胆。胡主席访问澳洲时,与受气包霍华德握手寒暄,从不用眼看人家,是没自信,是傲视凌人?我看是缺少基本功的训练。
克林顿到北大演讲,每个学生的舌头都象长了刀子似的。克帅哥对答如流,不曾动一点肝火。面对全美民众尚能镇定自若地说谎,几个学生娃娃算什么。
下到黎民百姓,好争论,斗嘴皮子,打口水仗,演员,主持人,导演,作家也不例外。近来读过冯小刚回忆录,整个侃爷众生相。冯导是影视圈出名侃神。为了与另一个侃仙王塑比高低,自传中花了大把时间炫耀两人如何大练吹捧人的嘴皮功,如何切磋捧人心得,如何把握让作家官僚王蒙破怒为笑的点穴功力。名人都把嘴斗烂了,何况普通百姓。
几年前,新西蘭梅西大学读MBA的中国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争论之激烈,以至于动起拳脚,打伤了人,其他同学不得不报警。中國国内一所中学,几个学生在毕业前被学校开除,起因是同学之间争论毛泽东有几个女人,一方认定是6个,另一方咬准是7个,讲不通,两派人大动干戈,打得头破血流。
我曾为一家大公司招募华人职员,我发现,95%的申请者不会写自荐信,80%的入选者根本不知道如何见工,如何着装,如何对答。这不只是经验不足。中国人太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因为中国的学校根本不教授语言交流技巧,奇怪!难道是天生的,难道能自学成材?你不教,学生会误以为能斗嘴皮子的同学口才好,纷纷效仿。也给那些嘴笨的学生好大的精神负担。也许这是为什么国内口吃的人比较多。实际上,在社会中好争论,斗嘴皮,或假殷勤,客套谦恭,有时反而帮倒忙。
而西方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比如说中学都有戏剧课,人人参与表演。课堂上鼓励学生演讲,示范口语交流技巧和使用形体语言。中学和大学都有交流技巧课程,大学里设有求职辅导课程,有很多课目都是探讨交流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的。
大学和中学都提倡学生合作精神(TEAMWORK),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意见,共同解答课题。而在中国,老师往往反对小组学习,主张独立思考。好一个独立思考,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独立思考对学生毕业后与人共事有帮助吗?难道自己冥思苦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会飞黄腾达吗?如此陈腐的教学方式造成同学之间沟通少,不知怎样听取同学的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几代人连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都不知道的缘故。
以下举中国人交流技巧表现差的几种常见现象,看我说的对不对。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一:经常使用“但是”
有人说话常带口头语,如这个,然后。台湾国语里的口头语是:不会呀,这个样子。香港人爱说:某呵,木机呀。而不少人喜欢发表高论之前,先说“但是”,即使他说的与对方的意思接近或相同,好象但是成了口头语。写文章或演讲,使用转折词是常事,令内容曲折生动。而交谈时过多使用“但是”,是缺乏语言交流技巧的表现。如果你去见工,使用“但是”会让面试人员反感和不耐烦;在社交场合,“但是”使对方情绪受挫,气氛变得压抑呆板;主持人使用太多的“但是”,会令听众欲言又止。
我曾在移民局听见一位中国女学生与签证官谈话。每当签证官讲完,女学生一本正经地回答,几乎每句前都说BUT(但是)。签证官越来越急躁,最后忍不住打断她的话,说了句“NO BUT!”(没有但是)。
英语里,为了避免说“但是”,经常用更平和的替代词,如我不认为(I DON’T THINK),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可以这么看(PUT THIS WAY),我不会奇怪如果(I WONT BE SURPRISED IF )。政治家用词更是小心谨慎。老政客WINSTON PETERS的口头禅是:‘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让我告诉你吧)。
我观察到,早晨在英语课上,当地老师总会寒暄几句,老师要说天气挺好,下面的亚洲或中国学生就说:很冷呵!老师说大家昨天回答问题很踊跃,学生便说:好难呵!
我询问了一些人,发现情不自禁地说“但是”不仅是习惯问题,而且是心态问题。人们喜欢用“但是”以示观点与人有别,或用来突出自己的位置,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语言交流趋向对立或静止。达赖在回忆录中感叹的说: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容易发火?他怎么会知道真正的原因呢。中国人思考了大学问,忽略了小学问。
说起爱发火,我想起一个留学生,他说第一天到奥克兰机场,房东来接晚了,他当时真想宰了没见面的房东,并马上打电话回家,要买下一乘班机回国。火气好大呀!北京人爱抬杠全国闻名,什么事都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旁观者能发现两人的观点并不矛盾,争论的目的不是弄清谁是谁非,而是挢劲抬杠。尤其在饭桌上,你贬我,我损你,争得目光炯炯。我有回与一对北京夫妇吃饭,怎么抬杠,我都不理,他老婆急了说,你们掰腕子吧!吃饭成了打擂台。我想起北京一句土话:见着悚人(胆小的人)压不住火。以强势压人,黑白分明,有你没我,非此即彼,是思路简单狭窄、缺少多元理念的表现。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二:爱插话
有位KIWI老师问我:“为什么人有一张嘴,两个耳朵?”她看我在想,便答到:“因为上帝让我们多听少说。”在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听众是美德,不仅表现教养和风度,而且不会错过有用的信息。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此理。
有人能言善辩,油腔滑调,侃起来便滔滔不绝,很少听人家讲话。在人家讲话时常插嘴,不停地在脑里编排自己的话题,无意听人半句。意识上的单向交流令一些人养成独断专行、固执偏激的霸王脾气。
有位老兄是实足的大侃,饭桌上根本没别人说话的分。他的独子读高中,刚好相反,能说半字不吐一字。每回一起吃饭,老兄偶尔会问:“儿子,学习怎么样?”儿子象没听见一样。性急的父亲接着说:“算了吧,让我替你说吧。”这位老兄哪里知道,他的口才发挥得越好,儿子的自闭心理越严重。侃侃而谈的人会象诗人一样自我陶醉,置别人的反映于不顾。
我在私人聚会、商业宴会上或酒吧里,发现人们与熟人生人随意交谈,神情专注。他们谈的多是日常琐事,说得带劲,听得仔细。从不用话揶人。人们好象各个精通持续交谈的技巧,气氛轻松,无话不说,实际上交谈的持续性比谈话内容的趣味性和真实性更重要。西方的酒吧文化和PARTY,培养了他们能与不同背景的人很快聊在一起的能力。中国酒吧越开越多,但愿人们不只是学人家怎么卖酒喝酒的。
有些场合,插话是战术需要。如竞选时的辩论,政客们惯用插话来打乱和牵制对手的思路。打断对方发言又不失风度并非易事。如果你不喜欢太多的火药味,而想心平气和地交谈,插话就成了冒失蹩脚的行为。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三:总说不,不知道
记得有本书名叫“中国人学会向西方说不”。而据我所知,国外游客在中国旅游学得最快的中国话却是:不知道,没有。20年前是这样,因为老百姓被告知,外国人都是间谍,问什么都说不知道。而今,人们依然三字经不离口。问领导人ADS或SARS,回答比提问还快:没有,不知道。父母对子女的提问,售货员对顾客,居民对游客,老师对学生,司机对乘客,公务员对平民,不知道算是好听的。
我常听见一些新移民不管当地人说什么,回答都是:“ENGLISH,I DON’T    KNOW”(英语,我不知道)。我曾问一位中国留学生,英语里什么词说得最多?她想了一下说:” I DON’T KNOW“(我不知道)。我问:“你认为他们说的最多的是I DON’ T KNOW?”回答是:“嗯!”。
有谁想过,常说不,没有,不知道,会令这种语言缺少人情味,人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不知道的无为应变法,不光表现语言交流技巧的贫乏,也将导致一个民族、一代人的思维懒惰。
英语里替代词有不少,如LET ME THINK(让我想想),SORRY, I CAN’T HELP YOU(对不起,我帮不到你),I CAN ASK MY FRIENDS(我可以问一下我的朋友),I DON’T THINK I AM A RIGHT PERSON TO ASK(我不认为你找对了人)。
我对前国家党党魁BILLENGLISH丢了宝座一点不吃惊。记得他在上届大选时第一次电视辩论,他一开口就是:I DON’T KNOW WHO…(我不知道谁….)。竞选最忌讳对选民说你不知道,因为你应该什么都知道。如此不老练的党魁怎能赢得选民,怎能稳坐江山?
对有权势的人说“不”需要胆量,候选人对选民说“不”需要格外谨慎;普通人之间说“不”则容易得多,但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大家好象都无脑,不求甚解、回避苟且之风将滋长思维的惰性。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四:无故贬低对方
有时我真不清楚有些人的心态,莫名其妙地贬低或挑剔别人,能得到什么满足?是取悦于人?还是取悦于己?
同事穿新衣,便说:挺有型,但不适合我。
朋友买新房,便说:房子很大,如果有游泳池就好了。
同学购新车,便说:车子不错,我邻居的车好象更高级。
男友买礼物,便说:这么贵的礼物,你有钱怎的?
朋友请吃饭,便说:菜上得真快,只是味道不怎么样。
老公见老婆打扮,便说:满脸皱纹,谁看呀!
有人会说这么讲直来直去,很诚实。但想一想,有多少人喜欢这种诚实?这种诚实的挑剔没有实际意义。说者无意,听者不爽。与其说太诚实,不如说讲话技巧拙劣。美國著名教育家代爾 卡內基(Dale Carnegie)開設的教育訓練課程,成功地將無數原來講話靦腆的人,改變成全美聞名的演說家。這位點石成金的教育大師,每每講述他年輕時犯的一次錯誤,依然懊悔不已。
有回他在倫敦被邀請參加一個上流晚宴。當晚名人云集。坐在他遍上的一位男士講了個笑話。其中的一句話,他說引自聖經。卡內基馬上糾正他說:那時莎翁的妙語。對方卻一口咬定是聖經裏的話。坐在另一邊是卡內基的朋友,剛巧是莎學專家。他用腳踢了卡內基一下。友善地說:“代爾,你記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是聖經裏的。”
當晚在回家的路上,卡內基忍不住問友人:“坦白地講,你應該知道那句話是莎翁的。”友人回答:“是哈姆萊特第五幕,第二場。但是,我們是盛宴的客人,何必要指明人家的錯誤。那能讓他喜歡你嗎?爲何不給人家留麵子哪?他並沒有要求你的意見,他不需要你的高見。爲何要與他爭論?應該永遠避免正面衝突。”
讓長期生活在“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政治氣氛中的中國人,接受這些現代文明社會所需要的交談方式,是非常困難的。也許有人會認爲這樣做太裝模作樣了。即便那些接受這些觀點的人,一不小心就會犯老毛病。不管怎樣,你要想別人喜歡你,或同意你的觀點,永遠避免正面衝突。
孔子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大學》第八篇泰伯)心直口快,不讲究对人的道理,就变得尖酸刻薄。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五:木无表情,没反映,沉默不语
我们中国人听人家讲话时,反映迟钝,面无表情。你说:不对,我的反映很快,我能对答如流。时刻准备反击不是我说的反映,更不是明智的交谈技巧。当人家讲话时,对每段话都做出反映,如:嗯,是呵,对呀,真的吗?并不表示你同意他的看法。对方会认为你在仔细听着。
我曾帮不少新来的朋友办理银行手续,他们在我翻译的时候,表情严肃,沉默不语。我提醒他们,听懂了应该说好;人家讲完了,应该说谢谢。有的说:我最后会说。而到了最后,却又忘说了。人家倒很会解释:嗨,我心里说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别人默默地谢自己。有多少中国家长经常教子女说谢谢,却很少对子女说谢谢。子女会认为,说谢谢太谦卑。
交流技巧差的特征六:目光斜视,心不在焉
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与人握手或交谈,要么目光他投,要么东张西望。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都有这个毛病。与人交谈时目光恍忽,是很失礼的。眼神的交流不亚于口语的表达。在中国,官越大,眼睛越斜,看镜头比看人的眼睛更容易,可能是怕人家看出心事。学校不纠正,上行下效,染上此症的人还不少哩。
也許有人認爲眼睛老聽著對方,可能令對方尷尬或拘謹,尤其面對異性。如果真爲對方著想,你的目光可以適當的移動,移開的間隔不要過長,對視的時間也不宜過長。而在人家講話當中,從頭到尾東張西望,左顧右盼,或兩眼發呆、不聚焦,都會讓對方失望,對話變成單向輸出。如果你想用這種藐視和忽視對方的舉動,來表示你對談話內容沒有興趣,不能說是高明的想法。你會給人傲慢和不善交際的印象。
很多人故意擺出表情很酷的樣子,其實在人人都注重交往技巧、交流技巧常識化的社會裏,一言不發、裝出來的酷顯得非常幼稚,英語常說:“WHO CARES?”(誰在乎訝?)聚會時,裝酷的人只好自己呆在角落裏。當人們被說話人的口才迷住,呆呆地聽就是了,無須攷慮什麽交流技巧,因爲人們更滿足於單向交流。而當你與各種類型的人交談,甚至你不喜歡的人,當然你需要培養基本的應變能力,自如地運用談話技巧,不是要“巧言令色”,是爲了使語言交流更流暢。
另外用偏词怪词,说话绝对(如最好,特差),或模棱两可(如还行,还可以),高声辩论,都是交流技巧差的表现。善于使用语言交流技巧的民族,会令整体素质形象提高。真可惜,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忽略教授这些最基本的语言交流技巧。
每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衝動,或會情不自禁地反駁對方。如果學校向學生教授如何表達和反駁的方法,比如,建議學生在反駁對方時應該:1、語氣和用詞要表現出幫助對方的態度;2、僅針對對方的論點和做法,不要涉及個性和隱私;3、根據對方的情緒來確定反駁的深度,以免擊怒對方4、給對方足夠的信心理解和糾正。學生在與人交談時會更得體,也避免多少不必要的爭論。
有人说中国人含蓄,表达方式与西方不同。我不认为语言交流技巧有种族和文化之分。语言交流的基本技巧是现代人类交往频繁的需要,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在古代,一个人的智慧和口才,有时会改变国家的命运。现今出古代式的英雄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更关注个人的成败。人们平时遇见的人形形色色,不同场合,不同目的,语言的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当一个13岁的男孩干完家务后,写了帐单要母亲付工钱时,她也写了一个帐单,即从小到大花在儿子身上的钱,长长的数字加起来,最后,母亲在下面写了“等于零”。如果母亲当场把儿子臭骂一顿,那整个故事就不会充满人情味和智慧。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充分使用自己的智慧。
:em12:
发表于 2004-11-1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國人說話的毛病

呵呵,我以自然以心情说话
乐得做自己不再管毛病是多少
只要说出自己的心里面   
表述了自己
当然我是不领导人也不是重量极人物
因此我自由。
发表于 2004-11-14 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國人說話的毛病

有时候有些人
某些场合某些状态下
楼主上面说的是地球村的有些人,适合所有民族的有些人。
可以说,楼主也不象楼主自己写的那样子的。

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04-11-14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國人說話的毛病

记得鲁讯的拿来主义
别人好的我们拿来
别人坏的我们不要
我们好的我们留下
我们坏的我们丢弃
发表于 2004-11-14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中國人說話的毛病

同意三楼意见
另外告诉一楼一下,慎提大陆各核心名讳,免得给小可招麻烦,三思。
有些事可以私下说说就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5 1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