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周易与书法 (上)
文 / 史前闪电
自古以来周易一书便以其恍惚窈冥、奇奥深邃、扑朔迷离又包罗万象而位居群经之
首。故《易·系辞上》曰"夫《易》广矣大矣!"其不断焕发出的哲理光彩至今仍吸引
着众多的学者。而中国的书法亦以其得简易之道及特殊的表情达意功能而成为最为
高级、最具魅力和最为简练的艺术。文人狂热于书法远甚于他技。北宋文学家欧阳
修云:"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己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
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从
欧阳修的说法中便可略见书法的神奇魅力。
正是由于有了《周易》和书法艺术,中国的文化在走向世界时才更能显示出民族的
特色。可是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很少注意到《周易》与书法之间是否有着非同寻常
的关系。人们评价《周易》多言其哲学、天文、地理、历史、化学、兵法、算术、
生物等内涵;人们评价书法也多与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并称姐妹艺术。
但是,细心的读者便可以发现,中国历代文人中早已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周易
》与书法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相通之处。早在东汉末年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
家蔡邕就在他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中提出了"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
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书、《易》相通的观点。到了唐代,中国书法出现了
一次空前的繁荣阶段。当时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灌更把这种书、《易》
相通的观点发扬光大。张怀灌对《易》推崇倍至。在他的《书议》、《书断》、《
文字论》、《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论用笔十法》及《玉堂禁经》等书
法理论著作中多以《易》诠释书法,阐述书理、书道。在这些书中散见着诸如"简
易"、"豹变"、"损益"、"童蒙"、"范围"、"三品"、"变通"、"阴阳"、"发挥"等《易
》中的语言。在《书断》中更是开篇便言:"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在该书中,
张怀灌还连续用五大段来专门阐述《周易》的道理。他在评价李斯的篆书时,这样
写道:则《离》之'六二',黄离元吉,得中道也。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这里,
张怀灌引用了《易·离》卦"六二"爻的象传,阐述了"六二"爻处于一卦中的二位,
如事物刚刚露出头角,且该爻居下卦之中位,象人得正中之道,至为吉祥。意在说
明李斯的篆书虽然只是书法艺术的初始阶段,但成就最为高超(斯虽草创,遂造其极
矣)。他在评张芝变章草为今草时说道:"章草之书,事事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水
流速,技茅连茹,上下牵连。"这又是活用了《易·泰》卦"初九"的爻辞:拔茅茹,
以其汇,征吉。以此来喻今草字字相连,递相牵引的妙处。最后,在《书断下》末
尾,张怀灌自称其书曰:"其(指书断--引者按)触类生变,万物生象,庶乎《周易》
之体也。"到了清代,奇才曾国藩延续了蔡邕、张怀灌的观点,一语道破了玄机,他
说: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
,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
凡乾以气言,凡坤以形质言......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
生平得力,尽于此矣。"从这段话还可以看出不仅曾国藩执此观点,大书法家何绍基
(字子贞)更是"深以为然",并说他"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上面,我们粗略地考察了自汉至唐至清,中国书法与《周易》之间的相互契合和影
响。很显然,要认真地总结二者之间的各方面的关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下面
,笔者不惭浅陋,就此论题再试作一些发挥,若能成为引玉之砖。诚笔者之幸也。
一、 爻画--共同的源头
论及书法,自然离不开文字,而文字的出现同《周易》正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
》以"一"文和"--"文为基本要素。爻画的出现无疑是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时至今日
,人们对爻画进行种种的猜测。或说它是男女的生直气图腾的象征(郭沫若),或
说它是古代占筮用的一节和两节的蓍草的象形(高亨),或说它源于"结绳"时代绳子
上"有结"和"无结"的形态(陈道生)。这些大胆的猜想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是爻画
到底是模仿何物这一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种象征着阴阳的原始符合揭
示了宇宙万事万物最为本质的内涵。它的产生为中华民族一切的文艺提供了广阔的
背景,提供了无限种可能的发展前景。《周易》的卦象和文字书法无疑与爻画有着
复杂而密切的关系。由于这种简单而朴素的符号是一种介于哲理和艺术之间的象征
物,因而沿着哲理方向就逐渐发展为八卦(抽象的象形文字),再由八卦发展为六十
四卦(抽象的会意文字)。而文字书法艺术虽说也源于爻画,但是由于卦象哲理一路
的先行,因而就注定了文字书法在其本身的艰难孕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卦象的
启发,并借鉴了卦象的线形符号和创作原则及大自然万物之形,从而萌生了真正意
义上的文字,进一步展现了其天生的艺术因子而成为书法。因而《易·系辞上》这
样写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决
》这句话正是说明了文字的出现是由于圣人观察《决》卦的卦象 并领悟了其中所含
有的"断事明决"的象征意义,并借鉴其卦象创作原则而制成书契文字,来使"百官以
治"、"万民以察"。 由上文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文字书法和《周易》的卦象从根
本上说同源自于爻画(图形)。爻画沿艺术和哲理两路分别发展为文字书法(图识)和
卦象(图理)。爻画正是哲理(卦象)和艺术(文字书法)的共同的雏形。(那种以为书法
真正作为艺术是在汉朝的说法显然是过时的,不准确的)故南朝宋书法家虞和《论书
表》中说:"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这里,虞和说明
的正是爻画对于《六艺》及书法八体的双重渊源关系。
二、"意象"的攀援
《易·系辞传》指出:"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
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
之爻。"这里指出了《周易》的创制原则是"观物取象",其卦文辞的表现形式是"假
象喻意"。正因为如此《周易》一书才能够以磅礴的气势冲破其浓厚的迷信烟雾,而
成为一本象征性的哲理为主的经书。我们从《易·说卦传》中的一百一十二个经典
的象征也可以看出其"观物取象"、"假象喻意"的创作及研究原则来。《周易》的这
种创作原则同样也在其"胞弟"一一书法艺术的身上体现出来。西汉哲学家扬雄的"书
,心画也。"最能表达出书法创作的本质。所谓心画,指的是书法创作者的主观感情
与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相碰撞而激发的美的线条的流露。其间的微妙关系,东汉书
家、音乐家蔡邕表达得更为具体而微。他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
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苦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
,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在这段话里蔡邕精妙
生动地指出了书法须"纵横有可象"的道理。而"纵横有可象"、"心画"的道理正与《
周易》的"假象喻意"、"观物取象"的创制原则相通洽。所以,明代书学家、书法家
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心也。"历代的书法家皆深谙
此理,故他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或观人舞剑、或观蛇斗、或观夏云变化,或观担夫
争道……凡此种种皆为求得"观物取象。、"假象喻意"的创作契机。而书论中常言
的"屋漏痕"、"折叉股。、"印印泥"、"悬崖坠石。、"万岁枯藤"、"长鲸喷浪"、"惊
电遗光"、"大鹏转风"等说法也莫不是这种"意象"创作方法的体现。
三、阴阳辩证中的契合
一部《周易》尽管纷繁复杂,但无论是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的交错互补(《杂卦
传》言此甚详)还是爻与爻之间的乘承比应,从整个体系来看,却无不集中体现着
一点,那就是阴阳变化的对立统一规律。宋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说:"八卦,虽
八,实则"阴阳"二字而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周易》以"阴阳"为中心内核,书
法最最讲究的也正是"阴阳"二字。纵观整个书法流变史,无论是晋之韵、唐之法、
宋之意、明之姿还是清之变皆脱离不得阴阳变化之理。书法讲求无垂不缩、无往不
收、横笔直落、纵笔横起,讲求动静、虚实、顺逆、向背、刚柔、起伏、轻重、聚
散、浓淡、干湿、连断、俯仰、疾徐……凡此云云,总而言之,亦不过阴阳之对立
统一的道理。古人云?quot;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书法同阴阳同侯,造
化同根"。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也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
也;奇拔豪达,阳也。"这些都说明了书法与《周易》在阴阳方面的通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