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00008B] 《读雨儿随笔『看一场时光的舞蹈』后……》
1
四天前,我在诗歌报论坛读了雨儿的一篇随笔。三天后,我试图追忆雨儿的这篇文章,我冥思苦想两分钟以上竟想不起来它的标题,而当我一旦想起,我的记忆力似乎成亿倍的递长。现在是四天后,我来想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估计我想起来的速率应该在0.001秒以内。此刻,我没有再去读这篇文章,我只是打开雨儿这篇文章的帖子,谛听着背景音乐。由于背景音乐不是循环播放,当播放停止后,我再度点击媒体播放器的按钮,于是音乐形成了人为的循环,我在音乐的循环中写下这些文字。
2
我不认为一篇读后感必须对原文加以评论,就像我们看了一件商品的广告,然后我们去商场购买商品,我们没有必要去对售货员说广告词怎么怎么精彩,我们说“我买了”,其实也可以说成是对广告间接的一个读后感。再打个比这个比喻看起来恰当一点的比喻,比方我们去影院看电影,假设我们看的影片是《情癫大圣》,看完影片从影院出来,我们口渴,就去买了瓶饮料;或者我们看的影片是《神话》,看完影片从影院出来,我们很困,就去回家睡觉。看完影片的这些行为也可以看成是对影片的观后感,买饮料是对《情癫大圣》的观后感,回家睡觉是对《神话》的观后感。
我不认为一篇文章有几十、几百、几千、几万个比喻句就说明这篇文章写得很烂,而我的这一说法暂时限定在我自己的文章。
3
网名为“雨儿”的人,在网上有一大堆,网名为“雨儿”的女孩,在网上也有一大堆,网名为“雨儿”的女孩,在诗歌报只有一个。在网上,在诗歌报,我认识这个网名为“雨儿”的女孩已经近两年了。长久以来,“雨儿”这两个字在我的心中已经近乎形成“希望”的代名词,“雨儿”=“希望”这一概念离形成真理差不了几个百分点,如果形成真理,那么“在希望的田野上”这句歌词可以改写成“在雨儿的田野上”。
4
四天前,我读完雨儿的这篇随笔,我哭了。这句话可能不够准确,确切的说,我在读完雨儿的这篇随笔,我在临睡觉前哭了,这中间的时间差应该在两个小时以上。
5
此刻,我已经想不起来这篇随笔的任何一个句子,然而这些句子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是相当美妙的。
在武侠小说里,形容武功境界有句话这样说“无招胜有招”;而在文字领域,我们不可能说“无字胜有字”,无字天书是愚弄大众的鬼话。还有一句话叫“无声胜有声”,大概是形容音乐或语言的。而我读过雨儿的这篇随笔以后,从感悟中冒出来一句“有字胜有声”。
“有字胜有声”这五个字,我懒得进行详细解释,我只能说,这是形容文章语言境界的。
6
我在2004年3月份以“一丝不明”在诗歌报注册了一个“ID”,本来打算是当马甲用的,后来无意识的发了几个诗歌的帖子和几个灌水的帖子,“一丝不明”这个ID就此沿用下来。
我起先来诗歌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图像区看片片,那个时候注册一个“ID”即可获得1000两诗歌报银两。但一个“ID”的诗歌报银两不够用,甚至看不了一张片片,而我起初在诗歌报也不认识几个人,就算认识一两个,他们在虚拟财产上也不富裕,没人给我捐献一点银两,所以我几乎同时又注册了两个“ID”,这两个“ID”我只用了两三次,就没有用。一是想不起来用,二是想起来用的时候想不起来密码,甚至用户名。
我没来诗歌报的前两个月,一直在中国诗人论坛混,所以说我在网络诗坛游荡的时间起始于2004年1月份。
7
我在网络诗坛游荡就是想让自己的文章有发表的地方,同时我认为网络并不是很多人所说的虚拟的社会,在我眼中网络只是媒体的一种。
记得,大概是我上高一的时候,因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和小报编辑认识,老师要选两篇文章去小报上发表,其中就选了我的一篇。我当时构思的是关于一个守林老人的小说。但我的这个东东并没有被编辑选中发表,事后自己私下想,估计是我的这篇文章过早的具有大师级的水准,因为临写前我把一本中外名家描写精粹捧着看了半天。从我的角度来揣测编辑,一个中学生的文章应该稚嫩一些,这样看起来才像作文。以后我很少写文章,偶尔写的时候也尽量向稚嫩方向靠近,就像现在一样。
现在来回想我当时这篇小说的水准,一个字“差”,两个字“太差”,三个字“好差啊”,四个字“真的好差”,五个字“差的难为情”,六个字“差的不是一点点”。
8
最近几年很少读书,我常常说自己喜欢读武侠小说,可是我读过的离现在时间最近的一部武侠小说,距离现在也应该有七、八年了。众人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把小时候的小人书、读书时代的课本、以及各种盗版的、正版的书加起来,估计也不会超过一千册。连四大名著,我也只不过草草翻过。所以对我而言,应该说“读书破千卷,下笔如有鬼”。
9
我写的第一首诗,确切的说我写的第一句诗来自一场语文考试测验。记得一个题目是填空,在“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前面添加一句,我当时不知道这是名家朱熹的诗句,更加孤陋寡闻的是我从来没听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这句。于是我本着押韵与对仗的格式,在“为有源头活水来。”前头加了一句,具体是哪七个字我忘记了,我就这样把我写过的第一首(句)诗给忘记了,叹~~。
我的这首(句)诗发表在考试卷子上,得到了老师认真的阅读,并且奖励了我一个大大的十字型标牌,不过这个十字型标牌看起来有些歪歪扭扭,这个十字型标牌被同学们唤作“叉叉”。“叉叉”,多么亲切的一个称呼啊,就是模样看起来不是很令人舒服。
10
我写的第一首现代诗来自我在初三或初二的一场现场作文,我记得课本上让我们写一篇抒情的文章,没有限定题材。老师规定我们在下午的两堂课时间内写完并交上去,就可以回家了。而我在不到半堂课的时间内写完第一个就交了上去,提前回家。我写的就是现代“诗”(姑且容我说是“诗”)。不幸,我在匆忙完成的过程中写错了一个字,“我坐在电视前”写成了“我坐在电视上”,同时,我在这首不到20行的“诗”中用了超过20个的“啊”字。所幸,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写。
11
我在诗坛游荡之前,我连海子是谁都不知道。记得有次在网上途经一个文学聊天室,聊天室的标头是海子著名的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上去评述了一番,“这个东东还可以,就是那个……那个……了一点”(省略号所包含的内容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记住)。庆幸的是当时没有其他人,只有我一个。
12
我在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个学期临近寒假下了场雪,雪很大,很厚,很美,我试图写点东西出来。可是我趴在学校阶梯教室的小小的课桌上,半天时间过去了,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不好意思,我说错了,我是写了一个字,那个字是“雪”。可是当我把这个“雪”字写出来以后,我似乎看见雪已经融化了。
13
我在诗坛上看到,若是有人评说某位作者的作品,该位作者均要对其作品的评述者表示感谢。对此我有不同感觉,并且我要反其道而行之,但是很遗憾的是我这篇不属于评论文章。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要表达一下我的想法和意思,我所反其道而行之的就是我首先要感谢我所评论文章的原作者。
感谢雨儿,感谢雨儿,感谢雨儿。鉴于我这篇文字不属于评论文章,我只感谢三次权作意思。若是那天写成评论文章,我一定要感谢一万次。文章开头感谢五千次,文章结尾再感谢五千次。
14
对雨儿的文章而言,我不认为一篇文章只能读一次、两次、三次……,我认为她的文章可以读百次、千次、万次……。而此刻,她的这篇随笔我只读了一次,于是我回过头来再读她的这篇。
15
五分钟以后读完第一部分
十分钟以后读完第二部分
十五分钟以后读完第三部分
16
第一部分是『缅怀纯真』,完全是诗性化的语言,沾满情绪的叶片,回响着。
我把某些语句人为的分行:
我听见
时间的气流不着痕迹地
推着我们前行
那些断线的玩偶
沾染着尘土
散落在记忆里
最朴素和美好的一隅
它们更多的
象是一种幻影
似乎一切都未曾改变过
16
第二部分是『夜语不尽·人生无极』,这里头交错瞬间与永恒的概念,每一个瞬间便是“流转的镜头”。“流转的镜头”类似这样:“在那个拥挤的渡口,有一个人在人群中左右回转,茫然若失……”——这是生命(生存)瞬间的概念。而“留下的痕迹”蕴育着永恒的概念。
喜欢这样传达生命感悟的口吻——“我们总是在路上走走停停 ,每一个目标只是下一处的驿站。人生不是为了到达,而是为了经历。”,生命与体验同在,生命对人来说就是人生。
17
第三部分是『看一场时光的舞蹈』
关键词或隐形关键词:心情、温度、快乐、梦想、飞扬的舞步、缓慢节奏。
18
——雨儿的配文图画——
——我的取名——
第一幅:草长
第二幅:草疯
第三幅:草飞
19
——雨儿的配文图画——
——我的摘要——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20
一个普通人闯入一间民房是困难的。前不久,在乐山市一小区内发生冒充“查案警察”入室抢劫兰草大案。
提到这个,只因为我要在最后打个比方。比方我现在就进入一间民房,主人恰好是雨儿。我临走时,主人通常会说,“你慢些走”。
21
以上文字历时一个半小时以上,期间点击播放器N次。2006年1月20日晚8点开始
|